龙华区打造全市“空杯减塑”标杆,成功从1.0版升级到2.0版。
龙华区打造“蒲公英校园”先行区,首创全市垃圾分类“每周半天课”基地。
98.6%的居民知晓率、98%的参与率、超52%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实施五周年之际,龙华区的垃圾分类答卷上,一串亮眼数字勾勒出清晰的上升曲线。
这些亮眼的数字背后,藏着300万龙华人的日常生活场景——是志愿者叩响千家万户的入户宣导,是居民群众在投放点前的精准分投,是分类导师守在桶边的耐心引导,更是全区上下践行减量处理的自觉行动。对这座人口高密度、高流动的城区而言,这组数据不仅是从“破局”到“提质”的进阶注脚,更是五年治理实践的生动答卷。
党建引领强根基 搭建全域协同治理新框架
作为深圳“都市核心区”,龙华区服务人口超300万,常住人口密度达1.63万人/平方公里,远高于深圳人口密度0.9万人/平方公里。
庞大的人口体量叠加高频的流动性,让垃圾分类宣导如同在流动的沙地上筑墙——要让分类意识扎根、习惯养成,难度远超一般城区。
面对这道特殊的治理考题,龙华区没有陷入“见招拆招”的被动,而是主动转向“精细治理”的深水区:探索“135工作法”,构建体系化治理框架,以“一核引领”筑牢制度根基,凭“三维突破”激活品牌效能,靠“五措并举”织密宣教网络,全力破解垃圾分类困局。
这一探索的关键支撑,是“一核引领”的治理格局。龙华区始终以党建为引领,将制度建设贯穿垃圾分类工作全过程,一步步搭建起全域协同的治理新框架。
法治根基的夯实,是撑起这一框架的“四梁八柱”。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被视作开展工作的根本遵循,以此为核心,龙华区系统构建并持续打磨“上下贯通、左右协同、齐抓共管”的治理体系——纵向看,从区到街道再到社区、小区,责任链条层层穿透;横向看,各部门壁垒渐消、资源互通,为全域垃圾分类推进筑牢了制度“压舱石”。
纵向贯通的责任链条,让政策落地有了“直达车”。
对标深圳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部署时,龙华区不做“简单传声筒”,而是将上级政策细化为可落地的“施工图”。《龙华区2025年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要点》的精准实施便是例证,从目标拆解到任务分配再到成效督查,责任层层压实,确保垃圾分类的要求能穿透层级、直抵基层。
横向联动的协作网络,打破了“部门孤岛”的桎梏。
区委、区政府牵头挂帅,将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商务局等多部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党政同责、部门联动、社会协同”的强大工作合力,既避免了治理碎片化,更让垃圾分类工作在全域范围内实现质效跃升。
三维突破聚合力 从文化赋能到法治护航、实践引领
这些年,龙华区深知宣传是习惯养成的“催化剂”,索性跳出“贴海报、发手册”的传统模式,围绕文化、法治、实践三大维度打磨特色品牌,让垃圾分类宣传从“单向灌输”变成了市民愿参与、能感知的生活场景——这正是“三维突破”中品牌聚力的生动实践。
2025年,龙华区匠心打造融合垃圾分类与本土文化的现象级IP“龙小芬”,酷似小龙的卡通形象,用萌趣可爱的形象科普分类小知识,半年就成了全域皆知的“流量担当”。这个融合传统底蕴与现代环保的IP,成了连接政策与市民的情感纽带,让分类从“政策术语”成了“生活时尚”。
与此同时,执法宣传也换了“接地气”的模样。龙华区在全市首创垃圾分类执法直播模式,通过“管行业管分类”,搭建起多元法治传播矩阵。14场“美丽龙华专项执法直播”及“熊熊看分类”普法宣传栏目,吸引超58万人次围观——镜头不盯着处罚,反倒成了“现场课堂”:分类导师讲解垃圾分类的正确做法,提升民众对垃圾分类的知晓度和认同感,工作人员现场执法推动普法,强化分类主体的责任担当。这模式成了全市法治宣传标杆,也让“我要分”“我会分”的意识慢慢扎了根。
“空杯减塑”也让宣传落地成了实在行动。作为全市首个“空杯减塑”示范标杆,龙华区启动蒲公英“空杯减塑”计划,从2024年“自带杯1.0”,星巴克、麦当劳、喜茶、奈雪的茶和汉堡王等5家餐饮品牌全面铺开,到2025年升级“自觉投放空杯2.0”,全区已有335家门店参与。覆盖消费者64.2万余人次,累计回收塑料杯61.7万个,日均减塑1412个,相当于减少碳排放18.51吨,这从商圈起步的计划,正把减塑的种子播向更多角落。
多元共治齐发力 激活垃圾分类长效动能
分类习惯的养成,从来不是单一环节的发力,而是全域全链的协同。
龙华区深谙此理,从宣传引导的氛围营造到志愿服务的深度渗透,从教育筑基的长远布局到全民减塑的场景延伸,全方位织密了垃圾分类的“长效网络”。
宣传引导的“立体矩阵”早已融入日常。社区公告栏里,13.6万余张分类海报随季节更新,230万余份《条例》手册和分类指引被细心递到居民手中;策划开展1300余场特色主题活动:环保知识抢答换取实用礼品、趣味分类游戏寓教于乐、换享集市热闹“淘宝”……低碳生活的新风尚就在这般烟火气里悄然蔓延。
志愿服务的“四级网格”正释放持续动能。95支“区-街道-社区-小区”志愿服务队如毛细血管般延伸到最小单元,1025名志愿者用748场活动、2.25万小时服务时长,把分类理念送进千家万户。五年来,30万人次的党员、公职人员接力加入,让“党员橙”“志愿红”成了投放点旁最亮眼的风景。
教育领域的“三大基地”在播撒希望的种子。一批批学生走进龙华区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体验馆、龙华区生态文明展览馆、厨余专项馆三大宣教基地,沉浸式开启垃圾分类的“科学探秘”。三馆已接待超2万人次,开展近30场实践活动——它们早已不只是校外基地,更是“家校社”协同的教育枢纽。
而校园这片阵地,更被龙华区用“蒲公英计划”深耕得扎实。区城管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教育局推进蒲公英校园建设,把牛奶盒回收的意义编进自然课,将“绿色毕业季”的创意融入实践课。如今350所蒲公英校园已实现全覆盖,培育蒲公英教师534名,累计回收约167吨校园奶盒。
从商圈到酒店再到山野,一场全民减塑的“场景革命”在全域铺开。
龙华中心区天虹购物中心等“无废商圈”,商家们在门店里挂着“空杯减塑”的标牌;“3R无废酒店”观澜湖度假酒店等多家酒店倡议客人使用可循环复用的环保日用品;鲲鹏径的山脚下,全市首个志愿服务实践点的志愿者们带着市民开展“山海捡塑”活动。今年以来,28场活动吸引1.84万人次参与,2.26万个塑料空瓶被分类回收,越来越多市民用行动践行“我的垃圾我带走”的文明理念。
在分类链条的完善上,龙华区的举措透着精细。
可回收物回收利用体系不断完善,铺设660台可回收物智能回收箱激励居民参与,覆盖超57%的住宅小区,居民投进纸箱、塑料瓶,手机上立马显示重量和收益,参与热情被实实在在地调动起来。
生活垃圾全过程分类物联感知系统更成了“智慧大脑”,“视频+AI”的组合拳,把前端投放、中端收运到后端处理的全流程都纳入智能化管理,设备在线率超90%。
针对厨余垃圾,龙华区还优化了收运路线,增配车辆与人员扩大覆盖,商务写字楼的外卖包装、校园里的牛奶盒,也都有了专属的分类收运责任链路,让每一类垃圾都能正确“归位”。
回望这五年,垃圾分类已从理念倡导逐步转变为街头巷尾的全民行动;从试点探索拓展为全域覆盖的常态图景。未来,龙华区将持续深化三大特色品牌、打造蒲公英校园先行区、壮大分类工作队伍,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宣传活动,拓展全民共治实践场景,让绿色低碳成为龙华鲜明的发展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