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0月,伊蚊活跃度攀升,蚊媒传染病传播风险陡增。龙华区疾控中心指出,蚊子的“嗡嗡声”可不只是烦人,这些“飞行注射器”能携带多种病毒,传播疾病,其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疟疾和寨卡病毒病被称为“蚊媒四害”。专家呼吁,学会科学灭蚊,相当于给全家装上“健康防护罩”。
常见蚊媒传染病有这些
登革热,带来高热三红又三痛。
被俗称“花蚊子”的白纹伊蚊叮咬后可能导致登革热,其有输入和本地暴发风险。登革热典型症状是“高热三红三痛”,突发高烧(40℃以上);面红、颈红、胸红,头痛、眼眶痛、肌肉和关节痛,像被“打断骨头”一样,因此也被称为“断骨热”。
基孔肯雅热,导致发热皮疹关节痛。
同样由“花蚊子”传播,有输入和本地暴发风险。临床症状与登革热相似,高烧后突发“关节痛”及皮疹,部分患者疼痛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对生活质量造成显著长期影响。
疟疾,会导致周期性“打摆子”。
由按蚊传播,曾是广东省流行严重疾病,目前已消除本地传播,但仍有输入风险。感染后一会儿像掉进了冰窖,一会儿像住进了蒸笼,患者会突然寒战发抖,俗称“打摆子”,接着高烧40℃以上,几小时后大汗淋漓,体温骤降。反复几次后,红细胞被大量破坏,会导致贫血、脾肿大等并发症。
寨卡病毒,是威胁胎儿的隐形炸弹。
寨卡病毒是伊蚊传播的“温柔杀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风险。成人感染症状轻微,包括发热、皮疹、结膜炎、肌肉和关节痛。但孕妇感染会导致胎儿“小头症”,包括新生儿小头畸形、吉兰-巴雷综合征、脑炎和脊髓炎等神经系统疾病。
消灭蚊虫可以这样做
清积水,让蚊子“断子绝孙”。
花盆托盘倒干净,轮胎瓶罐别积水,水生植物常换水,“蚊子宝宝”活不成。蚊子幼虫(孑孓)必须在水里生长,没积水就没蚊子。因此,家里的“隐形水塘”要重点清理。
将空饮料瓶、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的积水倒干净,把瓶罐戳破底,别当“蚊子幼儿园”。譬如,在轮胎的最低点钻孔排水,确保雨水无法积存。如果轮胎需要保持完整,可将其存放在室内遮盖防雨。对绿萝、富贵竹等水生植物,可每周彻底换水,洗干净根部黏液,不当蚊子孵化器。
灭成蚊,物理化学“双管齐下”。
持电蚊拍睡前“巡逻”,对着墙面、天花板挥一挥,杀灭蚊子;蚊帐要选细网眼,边角掖进床垫,别给蚊子留“逃生通道”。药剂方面,选带“农药登记证”的气雾剂,对着蚊子出没的角落喷洒,关窗半小时再通风。
防叮咬,让蚊子无机可乘。
给身体“穿铠甲”,长袖长裤浅颜色,蚊子见了绕道走。还可选含“避蚊胺”或“派卡瑞丁”的驱蚊液,出门前喷在衣服和裸露皮肤上,但不能喷伤口和眼睛。
居家防护方面,纱窗要补洞,纱门随手关,晚上开空调,蚊帐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