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商座谈会上,课题调研组代表吴浩就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主题汇报,提案人代表励建立,区政协委员代表代毅、黄海滨、蔡怀龙、吴庆春、徐迅等围绕主题分别做精彩发言,区政协委员林涛、肖倩等作自由发言。大家从体制机制创新、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应用场景建设等多方面提出真知灼见。
打造“234”
智能机器人产业体系
课题调研组代表吴浩表示,在产业方向上,要立足五大发展视角——衔接上位规划、抢占高潜市场、促进市内竞合、融入湾区协同、发挥本地优势,并进一步遵循“强链补链、错位竞争、高附加值优先”三大原则,确立龙华智能机器人“234”产业发展体系。
在场景方向上,要紧扣智能机器人“技术-场景-产业”的核心发展逻辑,以政策为引领、市场为基础、场景成熟度为支撑、本地基础为依托,结合劳动力替代、风险规避、标准化与重复性、商用成熟度、产业价值五大原则,深入推进龙华区智能机器人“4+2”应用场景体系。
推进具身机器人领域联合攻关
对于核心零部件攻坚行动,调研一组代表励建立建议实施“核心零部件-整机系统-应用场景”三级攻关,设立专项课题,列入区重点科研项目支持范围,研发卡脖子核心技术。建立具身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推动人才、科技、土地、基金等要素资源向具身机器人产业创新平台集聚,培育具身机器人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支持具身机器人整机、软件算法及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等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融合,推进具身机器人领域联合攻关。
增强“龙华智造”品牌影响力
对于整机智造强基行动,调研二组代表代毅建议,立足龙华区“1+2+3”现代制造业体系,坚持“整机引领、场景驱动”,打造五大整机产品矩阵,推进“4+2”场景示范应用,建设一批具备标杆引领作用的智能工厂、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商圈,增强“龙华智造”品牌影响力。
降低企业成本
加速技术成果转化
对于公共平台能级跃升行动,调研三组代表黄海滨建议,锚定“再造一个新龙华”的宏伟目标,把握人工智能与具身智能的发展机遇,依托先进制造业基础,整合内外部资源,构建“全链条、专业化、一站式”的机器人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降低企业成本,加速技术成果转化,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试点实施“机器人友好社区”计划
对于空间场景提质行动,调研四组代表蔡怀龙建议,实施“机器人产业空间扩容提质计划”,以龙华区现有产业基础为依托,精准对接机器人企业研发、生产需求,打造集研发、中试、生产于一体的全链条产业空间。在释放应用空间方面,以街道和社区为试点实施“机器人友好社区”计划,破解“最后一公里”落地难题。
培育共生共荣的“企业群落”
对于产业规模倍增行动,调研五组代表吴庆春建议,组织实施“五大体系”建设工程,即实施“产业协同强基工程”,培育共生共荣的“企业群落”;激活装备制造底蕴,赋能机器人产业跃升;实施“创新平台跃升工程”,打造开源开放的“创新引擎”;实施“要素供给优化工程”,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家园”。
系统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
对于产业生态打造行动,调研六组代表徐迅建议,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要从“产业链构建”迈向“生态体系塑造”,构建以技术、资本、人才、空间、国际合作为支撑的全要素生态,形成开放协同的创新共同体。人才是产业生态的核心驱动力,建议以“精准引才、服务留才、以用促才”为主线,系统构建多层次人才体系。设立龙华区智能机器人产业引导基金;策划“龙华机器人路演”活动,联合龙头企业参与行业白皮书、行业标准制定等,打造“开放式龙华智造”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