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从扩容到提质 让教育红利惠及每个家庭

来源:龙华新闻日期:2025年11月14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龙华区博雅实验学校,隶属于深圳市致理中学(集团化办学)。

观澜中学高二(20)班足球队在2025年深圳市中小学生足球班级联赛总决赛中勇夺冠军。

▲龙华区桂花小学开展书法社团课程。

新华中学跳绳队的孩子练习花样跳绳。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深圳龙华学校教育集团获授“钱学森班”。

龙华区新彩苑幼儿园里,师生互动充满温情。

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教育集团设计思维特色校本课程。

  2025年11月,重庆一中举行的“钱学森班”集中授牌仪式上传来重磅消息: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深圳龙华学校教育集团获授“钱学森班”,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亲手将班牌交予学校代表。这是深圳市首次在九年一贯制学校设立“钱学森班”,也是龙华区首家获此冠名的公办学校,标志着深圳基础教育阶段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式培养迈出关键一步,为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全新动能。

  “十年前为孩子找公办校四处奔走,如今家门口的学校不仅是优质公办校,还能享受教育集团资源,课后学编程、练舞蹈,连午睡都能舒舒服服躺着睡!”民治街道居民王女士的切身感受,正是龙华教育从“基本保障”迈向“优质均衡”的生动缩影。作为深圳最年轻的行政区之一,龙华曾直面教育基础薄弱、学位供给紧张、优质资源不均等发展难题;“十四五”以来,该区锚定“教育强区”目标,以资源供给夯基、集团化办学破局、育人创新提质、师资技术赋能,走出了一条从“规模扩张”到“内涵跃升”的跨越式发展路径,让教育均衡的红利惠及每一个家庭。

  资源供给:从“补齐缺口”到“优质普惠” 筑牢民生根基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学位供给则是民生之急。回溯数年前,龙华作为人口导入大区,每年开学季“一位难求”的焦虑,曾是无数家长的心头事。面对这一困境,龙华区以“民生为大、教育为先”的担当,开启了学位建设的“加速度”——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量质并举”的系统性升级。

  如今,行走在龙华街头,曾经的荒地、旧厂房变身成一座座现代化校园:明亮的教室配备智慧黑板,宽敞的操场铺设环保跑道,实验室、艺术室、图书馆一应俱全。更重要的是,资源供给早已跳出“有没有”的局限,转向“好不好”的追求。学前教育领域,托幼一体化幼儿园实现街道全覆盖,家长不用再为“3岁前孩子没人带”发愁;“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市评估的顺利通过,意味着龙华的学前教育不仅“普及”,更实现了“收费低、质量高”的普惠目标。义务教育阶段,“平躺午睡”在公民办学校全面落地,曾经趴在课桌上“蜷着睡”的孩子,如今能躺在折叠床或午休垫上安稳入眠,这一暖心举措不仅刷爆家长朋友圈,更成为龙华教育“以生为本”的生动注脚。

  特殊教育是教育公平的“最后一公里”。龙华区构建起“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特教班为过渡、送教上门为补充”的服务体系,普通中小学均配备标准特教资源教室,针对无法到校的重度残疾儿童,教师每周定期上门教学。一位轻度特殊儿童家长动情地说:“以前担心孩子没学校要,现在不仅能随班就读,还有专门老师辅导,孩子慢慢学会了说话、写字,笑容也多了。”从“补齐学位缺口”到“关注每一个孩子”,龙华以资源供给的温度,筑牢了教育公平的基石。

  集团化办学:从“单兵作战”到“抱团发展” 激活优质资源

  “以前我们学校是薄弱校,师资弱、口碑差,家长都想把孩子转走;加入教育集团后,名校的老师来轮岗,带来了先进的教学方法,现在我们学校的升学率提高了,很多家长主动来报名。”龙华区某中学李校长的话,道出了集团化办学的“魔力”。在教育发展中,龙华发现,单纯新建学校只能解决“有学上”,要实现“上好学”,关键在于打破校际壁垒,让优质资源辐射更多学校。

  为此,龙华创新推行“集团化办学”模式,以“名校带弱校”“老校带新校”“高校合作办学”为路径,将优质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课程“打包输送”到薄弱学校。如今,龙华已形成以优质高中、九年一贯制学校和高校合作教育集团为核心的格局,多所集团校入选省、市优质集团培育对象,优质资源的“辐射效应”持续凸显。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深圳龙华学校教育集团的发展堪称典范。作为高校合作项目,该集团不仅引入先进教育理念,更在2025年迎来重磅突破——成为深圳市首家九年一贯制“钱学森班”落户学校。授牌仪式上,钱永刚教授亲手将班牌授予学校,这不仅是对办学质量的认可,更开启了“小学至初中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的新征程。“钱学森班”以“爱国为魂、科学为翼”,开设航天科普、人工智能等课程,组织学生走进科研院所研学,让孩子从小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

  职业教育的“集团化+产教融合”更是龙华特色。龙华职业技术学校联合高校、企业签署长学制人才贯通培养协议,新增人工智能等贴合产业需求的专业,学生既能在课堂学知识,又能走进企业参与实践,毕业后可直接升学或就业。“以前觉得读职校没前途,现在学的大数据技术应用专业很吃香,毕业就能去企业实习,对未来充满信心。”该校学生小李的话,道出了职业教育学生的心声。

  如今,集团化办学已成为龙华教育优质均衡的“加速器”——薄弱学校“脱胎换骨”,优质学校“锦上添花”,家长不用再挤破头“择校”,“家门口的好学校”成为常态。

  育人革新:从“知识传授”到“五育并举” 回归教育本质

  “以前孩子放学就抱手机,现在参加‘每周半天计划’,去科技馆做实验、去红树林探秘,回来还会给我们讲科学知识,变得爱思考了。”家住红山街道的李女士,对孩子的变化欣喜不已。在龙华教育的发展中,“育人”始终是核心——跳出“唯分数论”,坚持“五育并举”,让教育回归“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本质。

  科学教育的“破圈”是龙华的亮点。“每周半天计划”打破课堂边界,让学生每周走出校园,走进科技馆、生态公园、企业实验室。学生化身“生态侦探”,观察红树林的“生存绝技”;动手制作风向标,感受“海岸卫士”的作用;在科技馆动手实验,探索宇宙奥秘。截至目前,龙华已建成数十个校外实践基地,开发上百个特色课程,首届中小学“大科学节”更是让科学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美育与体育的发展,让学子焕发生机。“美育一件事”覆盖全区所有学校,从书法绘画到舞蹈器乐,从校园展演到古墟展示,孩子们用画笔描绘生活,用旋律传递温暖。民治小学“童画视界”美育展上,百余幅学生画作吸引市民驻足,有水彩画的古墟美景,有油画的校园趣事,市、区专家对孩子的创意赞不绝口。体教融合方面,龙华学生体质健康指标连续四年全市“双第一”,跳绳队屡获世界冠军,足球、击剑等特色课程深受学生喜爱,“每天锻炼一小时”成为校园常态。

  心理健康与法治教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支撑。龙华构建“预防-预警-干预-溯源”心理防护网,开设心理辅导室,开展月度直播答疑;深化法治副校长机制,举办法治教育数百场,覆盖学生十余万人次。从深港澳青少年峰会到家校社协同育人,从科学教育到体教融合,龙华以全方位育人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绽放光彩。

  师资技术:从“队伍建设”到“数字赋能” 激活发展引擎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在龙华教育的跨越中,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是最坚实的支撑;而数字技术的赋能,则让教育焕发新活力,二者构成“双引擎”。

  龙华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优先位置,通过“引才、育才、用才、留才”打造“龙华教师”先锋队伍。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研究生占比超六成;实施“未来教育家工程”及“青鸟、雏鹰、雄鹰、鲲鹏、鹏程”五大计划,让新教师站稳讲台、骨干教师成长为名师。在深圳市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中,龙华获奖率高达82.89%,居全市首位;多位教师获评南粤优秀教师、特级教师,彰显了队伍的过硬素质。同时,龙华深入实施教师幸福感提升计划,减少非教学任务,让教师能心无旁骛教书育人。

  数字技术的赋能,让龙华教育实现“弯道超车”。制定教育数字化转型规划,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城域网升级等项目;在实验校推进“数据驱动精准教学”,AI智能批阅作业,教师效率提升50%;打造区本AI教学平台,注册师生超10万人次,累计编程作品10万余个。在学生体质管理中,大数据平台为“小眼镜”“小胖墩”制定“一生一案”,通过个性化干预守护孩子健康。从“引育并举”建强队伍,到“数字赋能”革新教学,龙华以“人”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党建引领:从“铸魂育人”到“保驾护航” 凝聚发展合力

  龙华始终坚持以高质量党建统领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党的领导贯穿教育全过程。深化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民办学校第一书记机制;推进思政课教师配备,让思政课成为“有温度、有深度”的课程;开展师德师风专项整治,坚持“零容忍”,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在“百千万工程”中,选派支教教师61人,接收跟岗教师近200人,捐赠物资超300万元,以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从“扩容”到“提质”,从“有学上”到“上好学”,龙华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校园数量的增长,更是教育理念的升级、育人模式的创新。如今的龙华,优质资源加速均衡,育人特色愈发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成长空间不断拓展。面向未来,龙华教育将全面深化改革、深耕内涵,以更优质的供给、更创新的实践、更温暖的服务,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均衡而有质量的教育。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