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龙华医疗卫生保障团队。

训练场医疗点。

救护车队伍。
赛场之上,运动员们挥洒汗水、奋勇拼搏;赛场之下,一支“健康守护者”队伍始终默默坚守。十五运会排球项目女子18岁以下组比赛期间,由龙华区卫生健康局牵头的医疗卫生保障团队全程在线,用“零失误、零差错、零事故”的硬核表现,为2.2万余名参赛涉赛观赛人员筑牢健康屏障,成为赛场外最安心的“后盾”。
指挥中枢“强起来” 责任拧成“一股绳”
赛事保障,指挥先行。为让各项工作“转起来”不卡顿,龙华区迅速组建由区卫生健康局牵头的“医疗卫生保障专班”,区疾控中心(区卫监所)、定点医院等各方力量迅速集结,下设5个专项工作组,量身定制8项工作方案。从运动员的医疗救治到兴奋剂管控,从观众的健康防护到应急情况处置,每个关键环节都有专人盯守,形成“横向呼应、纵向到底”的保障链条,确保指令一发出,立刻有回应。
团队里的成员都是“精兵强将”。这支保障团队有经验丰富的急诊医生,有擅长运动损伤处理的护士,还有深耕公卫领域的骨干。医疗主任、医疗副主任、信息员、医疗组长、临床医生、护士、救护车司机、公卫组长、疾病防控员、卫生监督人员和医疗辅助志愿者等11个岗位人员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354人次的保障力量轮番值守,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责任拧成坚不可摧的“同心绳”。
医疗站点“织得密” 健康防护“不打烊”
“哪里有需要,医疗服务就到哪里。”这是龙华医疗卫生保障团队的承诺。他们精心规划,织起一张“场馆+酒店+医院”的立体保障网,让健康守护无处不在。
比赛场馆里,2站6点共8个医疗站点分布在运动员通道、观众看台、场外入口处等关键位置,就像一个个“健康驿站”。不管是运动员救场间隙的肌肉拉伤,还是观众突发的头晕不适,转身就能找到专业帮助。在2家赛事接待酒店,“一医一护一疾控一卫监”的4人小组24小时“驻点站岗”,深夜里参赛队员有突发不适,一个电话就能立刻上门,让大家住得安心、睡得踏实。
如遇到需要进一步治疗的情况,定点医院的“绿色通道”早已开通。龙华区人民医院、中心医院专门备好“专服务”——专人对接、专用诊室、专属药品,连取药和床位都有“绿色通道”,确保从赛场到医院的救治“无缝衔接”,不耽误一分一秒。
服务跟着“需求走” 贴心适配“不跑偏”
排球比赛对抗激烈,急性扭伤、挫伤时有发生,医疗卫生保障团队针对参赛队伍打造“赛场-训练场-休息区”的全链条应急网络。训练馆旁备着冷敷冰袋、关节支具,赛场边的医护人员紧盯运动员动作,一旦出现意外,迅速上前处置。团队坚持“早到岗、晚撤离”——赛前2小时就到位检查药品设备,赛后1小时确认全员安全才离开,用细致守护为女排姑娘们的拼搏“托底”。
观众席上,有人不舒服找不到救治点怎么办?团队想出了好办法:设立“观众医疗观察员”。这些穿着深圳卫生专用服装的“健康哨兵”在看台间来回巡查,遇到有人有腹痛、头晕等不适,立刻上前询问。这个创新举措让服务从“被动等待”变成“主动发现”。
蚊媒防控“严把关” 筑牢防疫“安全墙”
赛事期间,龙华区把病媒生物防控当成“重点任务”,从“源头清、精准防、严格查”三个维度发力,不给蚊虫留任何“藏身之地”。
聚焦比赛场馆、接待酒店及其周边500米范围,开展蚊虫孳生地拉网式排查清理,精准清除积水洼地、积存垃圾等蚊虫滋生隐患,从源头筑牢病媒生物防控防线。同时,专业人员定期开展监测,7月到11月,到场馆监测48项次、酒店监测96项次,蚊子、苍蝇、老鼠的密度数据实时更新,为防控工作提供“精准导航”。
龙华区卫生健康局还牵头组织“联合督查组”,一次次深入现场检查消杀情况,把责任压实到每个环节。最终,重点保障区域和一般保障区域的蚊媒密度稳稳控制在标准内,为赛事筑起一道看不见的“防疫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