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这一自然界中的“老熟人”,常以其惊人的破坏力和不可预测的路径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它极富个性,往往面孔不一、脾性不同,许多看似“温和”、“矮小”或“松散”的台风,实则蕴藏着巨大的破坏潜力。我国是世界上台风登陆最多的国家,容易遭受台风侵扰。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我国面对台风侵扰已具备相对成熟的防灾减灾能力,但仍不可掉以轻心,做好防御台风工作需要认清以下这些误区:
误区一:只在夏秋两季防?
台风似乎只在盛夏到初秋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只要熬过6月至8月就“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台风只是在夏季更为活跃,它也会出现在其他季节。据统计,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是全球台风发生最多的海域,也是全球唯一一片全年都有台风生成的海域。
台风的形成需要复杂的条件,其中包括比较高的海洋温度、充沛的水汽以及合适的触发机制,如高空出现辐散气流或南北两半球的信风在赤道稍北地方相遇等。在这些条件配合下,热带海洋上的海水蒸发形成水汽,并在海洋上空形成低压中心,进而发展为台风。
简而言之,台风的形成,并非简单依赖季节与气温变化,而是要看其形成环境是否满足高温洋面、弱的热带漩涡和较大的地球自转偏向力这三个基本条件。因此,公众不能只在夏秋两季防台风,而要时刻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信息,做好防御台风的准备。
误区二:预警信号解除就安全了?
台风预警信号解除并不意味着台风影响就此消亡。虽然预警信号的解除表明台风的影响可能已经减弱或结束,但仍然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不可掉以轻心。
首先,台风预警信号的解除基于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预测,但气象条件的变化复杂,因此即使预警信号已经解除,公众也需继续关注气象预报和相关信息。其次,台风过后其影响仍会存在,可能会带来一些灾害,如强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以及城市内涝、农田渍涝等次生灾害。这些灾害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威胁,因此公众还不能放松警惕,仍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预警信息,做好防范应对准备。(来源: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