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政策性文件

索 引 号:

分 类:

发布日期:2023年12月21日

名 称: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圳市龙华区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3-2030 年)》的通知

文 号:深龙华府办函〔2023〕38 号

主 题 词: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深圳市龙华区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3-2030 年)》的通知

来源:龙华区卫生健康局 日期:2023年12月21日 【字体:
文件已失效

各有关单位:

  现将《深圳市龙华区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3-2030 年)》印发给你们,请各单位遵照落实。

  深圳市龙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12月19日

  第一章 规划背景及发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指示批示精神,坚持“大卫生、大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新时代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国家《“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省卫健委《关于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通知》、市卫生健康委《关于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深圳市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以及省、市、区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系列文件要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规划。通过主动对标行业领域“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水平,推进龙华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我区疾病预防控制核心能力,织密筑牢高密度城区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隔离墙,为全面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打下更加牢固的健康基础。

  一、规划背景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在全球大流行3年,深刻影响了世界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给世界各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我国在与疫情斗争的3年时间内,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坚持抓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在防住疫情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生活,以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为经济社会平稳发展保驾护航,使我国经济经受住了超预期冲击因素的影响,展现出较强韧性和潜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充分说明了公共卫生安全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重要性。疫情平稳转段后,国家、省、市高度重视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2023年全国卫生健康工作会议明确要求,要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积极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发展,着力提升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平急结合、快速反应的医疗应急体系,统筹重点传染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对公共卫生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总体要求。在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省、市卫生健康委相继召开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推进疾控体系改革、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提出了新时期、新阶段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新要求、新任务、新使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我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及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今年以来,区领导多次前往区疾控中心调研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为区疾控中心争取政策、排忧解难,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区卫生健康局抢抓高质量发展的先机,提前谋划、精心部署,主动对标行业领域“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水平,起草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方案(2023-2030年),全力推进龙华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我区疾病预防控制核心能力,织密筑牢高密度城区群众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防护网、隔离墙。

  二、发展现状

  (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强化。2021年8月,全区各社康中心加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牌子,疾病预防控制职能进一步加强;2021年6月,成立覆盖全区110个社区居委会的公共卫生委员会,推动“医格化+定格化”管理服务深度结合,基层公共卫生治理体系逐步巩固,初步形成以区疾控中心为龙头、社康中心为支撑、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为网底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疾控网络。(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机制不断巩固。依托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等平台,进一步压实部门、属地管理责任,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条块结合、群众配合”的疾病防控联动机制;通过区级流调员培训,将各医疗卫生机构260名医务人员、公卫人员培养为后备流调队员,组建起三级流调梯队,疫情期间高效处置了2.8万例新冠感染个案,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三)专业技术能力基础不断夯实。区疾控中心拥有“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CFETP)”国家级师资1名、省级师资1名、市级师资7名,为中山大学、中南大学、四川大学等5所高校的教学基地。通过CMA认证的检测机构,取得计量认证、艾滋病确证实验室、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职业病诊断5项资质,是辖区唯一一家艾滋病确证实验室及新冠病毒确证实验室。具备开展多重液相悬浮芯片技术、二代基因测序、多重抗生素残留检测等先进实验室检测技术。成功申报国家生物监测重点实验室。主持制定团体标准2项,参与国标验证2项;目前仍承担着市级项目2项。创建了传染病防制、环境卫生区级重点学科。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监测预警、职业卫生、健康教育、政策研究等6大领域具备先行示范和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础。(四)积极探索不断求破。在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平稳转段后,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区卫生健康局、区疾控中心团结一心、全盘谋划,积极探索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疾控机构发展道路和全区疾控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区疾控中心召开3次疾控工作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专题研讨区疾控中心能力建设和发展方向事宜,成立疾控机构改革工作小组,每日收集全国各省市疾控改革工作动态,不断吸纳好的经验做法,完善区疾控中心改革方案。区政府、区卫生健康局领导多次调研区疾控中心发展情况,了解实际困难,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区卫生健康局分管领导带队与全区27个单位进行座谈,了解各单位对疾控服务的需求,为疾控机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思路,搭建了桥梁。

  三、发展机遇与挑战

  (一)疾病预防控制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是国家层面高位统筹谋划,将疾病预防工作纳入下一阶段重点发展工作。党的二十大明确指出,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坚持预防为主,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要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健全公共卫生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中对疾控工作有明确要求“到2025年,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重大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应对能力显著提升,一批重大疾病危害得到控制和消除,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完善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应急响应和处置机制、提高重大疫情救治能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要求,要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健全监测预警体系,提高重大疫情早发现能力,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完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分级分类组建公共卫生应急队伍。以上政策均为下一阶段疾病预防工作提供了发展思路、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是高质量发展的社会机遇,为疾病预防工作注入强劲动力。新年伊始,省、市、区相继召开高质量发展大会,传递出高质量发展“开局即决战,起步即冲刺”的决胜信心,我区将2023年定为“卫生健康系统质量提升年”,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为疾病预防体系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龙华区数据底座坚实,为疾病预防工作赋予信息化、数字化新动能。龙华区着力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积极打造数字治理“龙华样板”,通过 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支撑作用,整合各类信息资源,打造了一批区级数字化信息资源平台,构建了坚实的数据底座,实现了数据应用的互联互通、共享共用,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坚实基础。

  四是疫情防控形势平稳转段,为疾控事业创造稳定的发展环境。在全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各项疫情防控、医疗救治措施执行有力、落实到位,我区于2023年1月平稳度过发热门诊高峰、急诊高峰和重症患者高峰“三个高峰”,正常医疗服务逐步恢复,防控工作转段平稳有序,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发展创造了窗口期、稳定期。(二)疾病预防控制发展面临的挑战从全国形势来看,我国仍面临多重疾病威胁并存、多种健康影响因素交织的复杂局面,新发突发传染病风险持续存在,一些已经控制或消除的传染病面临再流行风险,食品安全、环境卫生、职业健康等问题仍较突出。从区域特点来看,龙华区地处深圳地理几何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毗邻六区一市,拥有深圳北站这一粤港澳大湾区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城际和市内交通线网发达,国内外人流和物流交往十分频繁,区内产业链条完整、门类丰富,拥有全国超大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富士康和约5000家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吸引众多外来务工人员、“候鸟型”人员,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较高的人口密度、复杂的人口结构、频密的人员流动,我区面临着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和严峻的传染性疾病防控压力。近年来,龙华区每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数在2.35万例至4.11万例之间,年均传染病疫情处置数约380起,病种涵盖如手足口病、流感、禽流感、登革热等多种类别,其中流感、手足口病、新冠病毒感染发病率呈总体上升趋势,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发病率处于较高水平。

  表1龙华区重点传染病2020年-2023年发病率(每10万人口)一览表

病种

2020年

2021年

2022年

2023年(截至6月底)

流行性感冒

183.79

24.48

409.19

1379.88

手足口病

110.36

261.74

84.33

263.37

新冠病毒感染

1.47

0.24

18.53

239.44

其它感染性腹泻病

262.44

251.30

136.27

123.72

  从体制机制来看,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公共职能发展滞后,机构定位和经费投入等关键性问题有待理顺,疾控体系的队伍建设、物资保障体系、监督执法、职业健康技术支撑、现场救治与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从队伍建设来看,我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呈现专业技术人员总量不足、中层骨干力量薄弱、高层次人才占比偏低、优秀学科带头人缺乏的特点,人员结构不仅难以应对重大疫情防控工作,而且极大限制了区疾控中心专业化、高水平发展。

  从薪酬制度来看,近年来区疾控中心“一类保障、二类管理”的模式运行僵化,“二类管理”未能实质落地,“两个允许”的探索范围受限,体制机制改革难以突破,人员激励制度缺乏、薪酬吸引力较弱,导致疾控工作人员内生动力、向上活力不足,已出现人才难以引进、梯队建设严重失衡等问题,制约业务技术能力发展。

  从公共卫生事件治理体系来看,我区公共卫生安全隐患和未知疾病的预警能力不足,群防群控能力有待加强。面对突发性重大安全卫生事件,医疗卫生机构、应急管理机构、物资保障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还有差距,防控的组织统筹能力有待提升。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的及时性、准确性有待提高。重大科研攻关能力有待提升。公共卫生安全的法制体系亟待完善。

  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既是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力措施,也是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有力支撑。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新发展阶段,必须要用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新机遇、新挑战,坚持底线思维、极限思维,聚焦高质量发展总要求,抢抓发展新机遇,谋划以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检验检测能力建设、流行病调查分析能力建设、教科研能力建设、成果转化能力建设“六大能力”为基础,以疾控体系改革发展为抓手,以激活队伍、提升能力为目标的高水平疾控机构发展规划,为实现龙华区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

  第二章 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切实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贯彻执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的各项要求,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龙华行动(2022-2030)》为行动纲领,以《广东省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深圳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为主要抓手,深刻领会深圳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先进国际化大都市对公共卫生安全的需求,建设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防治结合、全社会协调的疾控体系。深刻汲取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大流行防控处置的经验教训,牢牢把握发展机遇,按照国家、省、市关于加快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代化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推动全区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原则 

  ——坚持统筹融合。立足平战结合,加大改革力度,破除体制障碍,加强区内各相关部门和街道的统筹协调,进一步打破行业分割、部门分割、行政层级分割,加快建立定位清晰、责任明确、系统优化、运作高效的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体系,打造数字疾控“龙华样板”,保障公共卫生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更高水平发展。

  ——坚持补短强弱。立足于公共卫生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并重,对标对表国内北京上海、国际新加坡的做法和实践,摸清全区公共卫生管理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设施设备的不足与短板,争取加大疾病预防控制方面的财政投入。

  ——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于疾控从业人员发展环境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作用,增强全区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坚持结果导向。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加大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强化法律法规执行监督;致力于完善制度、健全管理、强化督导、保障供给,确保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顺利推进,预期目标早日实现。

  三、发展目标

  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建立与疾控发展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完善技术和管理的保障,实现疾控的高质量发展。区疾控中心计划在8年期限内,对标国内外一流疾控机构,对优一线城市区级疾控中心,对接国家、省、市关于疾控机构改革政策要求,按照短、中、长三期目标(短期(2023-2024 年)、中期(2025-2027年)和长期(2028-2030年)三个阶段),着力深化疾控机构改革,推动疾控体系建设在机构设置上更加科学、在职能配置上更加优化、在体制机制上更加完善、在运行管理上更加高效,以重点项目的方式扎实推进各种能力的提升,通过不断完善人才引进与梯队优化培养,强化优先领域与重点学科建设,突出解决实际公共卫生问题能力,促进公共卫生问题研究和技术创新,最终建成保障有力、运转高效、队伍强大、重点工作有突破、学科应用有创新、技术平台高产出,顺应新时代人民健康新需求的国内一流、省内标杆的现代化区级疾控中心。

  依托“2(两大体系建设)+6(“六大能力”提升工程)”系统工程建设推动,到2024年,夯实区疾控中心基础建设,培育和引进实用型人才,建成全市领先的区级疾控中心;到2027年,对标国内一流地市级疾控机构,培育和引进高层次(DrPH)人才,建成全省领先的区级疾控中心;到2030年,对标国内外一流疾控中心,培育和引进学科带头人,形成“横纵联动、内强外拓”的大疾控体系和“多点触发、能力专精”的卫生应急处置体系“两大体系”和1个中心(公共卫生数据中心)、4个重点模块(传染病监测预警、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预警、职业病监测预警、学生常见病和学校卫生监测预警)、N个疾病预防控制应用平台的“1+4+N”疾控数字化能力体系,建成省内一流、全国领先的高质量区级疾控中心。

  (一)2023-2024年进度与关键指标

  重点工作项目:全面总结新冠病毒大流行防控经验,在加大软硬件投入基础上,优化人力物力资源配置,重点推动流行病学、病原微生物学、职业卫生、公共卫生4大优势学科在疾病控制中的应用。打通公立医院、社康机构和区疾控中心的信息壁垒,初步搭建传染病多点触发监测预警系统。

  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建强区级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完善队伍运作及管理制度,开展应急队员培训、轮训。不断完善以传染病防控和实验室检测人员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研究制定疾控队伍人才评估、培训、考核等制度,启动人才队伍专项建设,选聘1-3名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体制机制保障:根据国家、省、市部署要求,推动疾控机构改革工作。争取政策支持,建立和试运行“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制度,激活人员干事创业活力,保持队伍稳定性。优化完善“区-街道-社区”疾病预防体系组织架构,明确管理模式和各层级工作职责,制定工作任务指标,强化责任考核。

  (二)2025-2027年进度与关键指标

  重点工作项目:深化“区-街道-社区”三级疾病控制网络建设;推动区疾控中心、社康中心、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三级互联互动;探索建设“重要病原微生物检测与研究检测平台”“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体系平台”“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评价技术平台”3大技术平台。

  人才队伍建设:在保持队伍稳定的基础上,针对人才短板开通“绿色通道”,引进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技术骨干,同时选送重点发展学科的骨干研修。疾控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传染病防控、检验检测人才梯队不断充实。体制机制保障:进一步巩固深化疾控改革成效,不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制体制,筑强基层医疗机构网底,健全“区-街道-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评估“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制度运行效果,改进并完善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积极性、创新性。

  (三)2028-2030年进度与关键指标

  重点工作项目:全面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技术能力,完成具备国内一流的现场快速处置能力的应急处置队伍人员和装备建设,建成“公共卫生大数据平台”“全人群免疫预防实施与监测及评估技术平台”“艾滋病精准干预平台”“化学相关健康危害因子检测与快速鉴定技术平台”“疾病控制与大众健康传播技术平台”。

  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储备与培养步入良性循环阶段,在流行病学、病原学、免疫预防、卫生统计学和健康大数据等重点领域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力量储备明显增强,专业技术人员理论、方法,创新性思维明显提升,业务技术水平的明显发展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人才双向交流更加紧密,建立起区级高水平、创新型公共卫生专家团队,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研判决策水平不断提升。体制机制保障:全面巩固“区-街道-社区”疾控体系,“医防融合”迈向纵深;回顾“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薪酬制度运行模式,总结推广先进管理经验。

  第三章 重点工作任务

  一、深化疾控体制改革

  (一)推动成立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局

  按照省、市统一部署,依托同级卫生健康部门设立区级疾病预防控制局,优化疾控行政机构职能设置,落实人员配备和能力建设,强化区级疾控行政机构对区疾控中心的业务领导和分工协同,完善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机制。建立“大卫生、大健康”综合监管机制,推进卫生健康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推进疾控机构机制创新

  贯彻落实国家、省疾控体系改革意见,强化传染病防控与应急处置行政管理职能。稳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理顺体制机制、明确功能定位、提升专业能力,研究改革疾控机构财政保障、人事薪酬分配制度,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要求,建立健全适应医疗卫生行业特点的疾控薪酬制度,探索“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薪酬运行机制,激发机构内部运行活力。探索疾控中心允许承担社会服务任务或试行行政事业性收费,建立健全绩效工资科学核定、动态调整及额外追加机制。

  (三)推进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

  根据市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方案及上级疾控专家指导意见,编制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方案,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四级疾控功能定位、能力水平、设施设备要求。推动区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实施,强化区疾控中心对街道疾病预防控制能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探索制定街道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标准化建设方案

  二、构建“横纵联动、内强外拓”的大疾控体系

  立足我区重大疫情防控和健康龙华建设需求,着力解决疾病预防控制网络不健全、复合型人才短缺、信息化建设支撑不充分、医防融合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在夯实原有疾控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架构优化、职能优化、机制优化。

  (一)提升疾控中心服务管理职能

  确立疾控中心区域公共卫生应急处置核心力量和日常工作实施单位的职能,强化疾病监测评估、技术服务、疾病预防、检验检测、健康管理和疾控研究等服务能力。

  (二)强化疾病预防控制组织领导

  强化区级疾控机构的“龙头”引领作用和技术指导作用,压实社康中心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发挥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建强“指挥高效、统一协调、部门联动”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加快建设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责任担当相匹配的公共卫生体系,以疾控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构建完善得力、运作高效的“区-街道-社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组织管理系统。建立疾控部门挂点街道指导机制,强化区疾控中心与街道社康日常对接和业务指导。

  (三)强化基层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1.强化二级以上医院、社康中心等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职责建立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制度,强化对公立医院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绩效考核,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公共卫生副院长,分管医院感染及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工作,明确负责公共卫生的部门。

  2.筑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基底。结合上级文件要求,明确社康中心、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职责,推动实现区内各社区公共卫生委员会工作落实落细,强化部门间协同联动、信息共享,将基层公共卫生治理触角延伸至社区居民。社康中心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职能,设置专门的公共卫生科室,承担本辖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关统筹协调、牵头、组织实施等工作,可结合实际设置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控、职业病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与健康教育等方面专项小组,充分发挥社区在防疫、健康干预、宣传教育等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3.创新医防融合、防治结合机制健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医疗机构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等机制,搭建学科和科研、技术培训、检验检测、信息共享等协作平台,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四)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培养

  1.完善人才引进及培养政策结合城市人口发展规模、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和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需要,完善专门用于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配置,加强社康中心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不断完善以流调和实验室检测人员为核心的人才队伍建设,满足疾病防控工作需求。创新人才引入、培养、使用方式,依托市、区两级人才项目和高校合作等平台载体,引进一批医疗卫生领域杰出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疾病预防控制类高层次人才、短缺人才,创新完善卫生健康人才支持计划,注重向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倾斜,探索稳定人才队伍相关保障措施,进一步破解疾控人才流失问题。通过市、区两级医疗卫生资源链接优势,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与医疗人才交流,打造高水平公共卫生专家团队。通过人才引进、源头培养、在职教育、内部应急队伍建设等方式,逐步解决疾控体系所需各类领军人才、复合型人才、基层实用型人才。

  2.打造公共卫生人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区疾控中心高校教学基地优势,推动与省内外医科院校优质教育资源深度交流,强化市级优秀师资和精品培训课程的对接链接,建立全区公共卫生人才(包括医疗机构从事公共卫生人员)培养与培训平台体系,在传染病、慢性病、免疫学、生物信息学和病原学检测、病媒生物控制、消毒技术、营养和合理膳食、运动处方等方面开展专业化、规范化培训和资格认证,按层次按类别进行分类培训,全面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疫情风险评估等专业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培养。

  3.畅通疾控人员发展晋升渠道。健全疾控人才培养、评价、流动、激励机制,建立有突出贡献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和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做出贡献的人员优先晋升机制,及时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疫情防控一线人员的相关激励政策,激发公共卫生人才的从业信心和创新活力。

  4.营造良好创新创业创造环境。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人才创新创造平台建设,建立研究与应用相结合、应用与产业化结合的公共卫生创新研究模式,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激励机制,把科研成果落在应用、落在研发公共卫生新产品的实处。鼓励产业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业项目,完善科研创新人员的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

  三、构建“多点触发、能力专精”的卫生应急处置体系

  (一)加强重大疫情应急指挥机制建设

  推进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决策和联防联控工作体系改革,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公共卫生大应急指挥管理体系,充分发挥政府治理优势及专业部门技术优势,强化部门间和街道联动机制,健全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工作机制。建立定期研究部署重大疫情防控工作机制,总结固化新冠疫情防控经验做法,不断优化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风险研判、处置决策与联防联控机制,压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做到指令清晰、系统有序、条块畅达、执行有力。

  (二)建立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

  健全主动化、常态化应急反应体系,探索建设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探索将医疗机构、学校、药店、小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等重点场所纳入监测哨点库并开通哨点权限,以点带面逐步将监测哨点“感受器”遍布全区,健全网络直报、舆情监测、医疗卫生人员报告、科研发现报告等多渠道疫情监测和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监测预警敏感度,加强重大公共卫生风险发现、报告、预警、响应和处置能力。

  (三)加强公共卫生应急队伍建设

  加强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平台建设,加大疾病预防控制骨干人才队伍培训力度,提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等核心能力,持续提升公共卫生人员综合能力,培养实战型专业人才。加快推进各级突发急性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等防控队伍建设工作,依托卫生健康、公安、工信、数据、政法委等部门,加强区级卫生应急队伍专业化水平。

  (四)建立高效快捷的平战转换机制

  着眼平时预防、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要求,建立健全平战转换机制,将疫情防控工作中好的经验、好的做法进行总结提炼,完善区级重大疫情应急处置预案,明确部门、单位职责与定位,分层分级组织培训演练,以练促训、以练促战,以实战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遇有情况,能迅即出动,完成任务。

  (五)夯实专业科学的应急制度体系

  健全更加紧密的疾控和公安、政数、交通等多部门联合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机制。健全重大疫情监测分析、病毒溯源、防控救治、资源调配等工作体制。建立专家研判决策辅助机制,加强疫情走势研判,提高决策动态管理水平。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和事后评估机制。

  (六)建立完善群防群控机制

  进一步巩固社区工作人员、社区民警、社康医生“三人小组”联动机制,巩固完善重大疫情社区网格化健康服务管理模式,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并加强防控业务指导,提升对“三人小组”等一线工作人员的防护保障水平,提高控制疫情传播群防群治能力。完善社会动员体系,发挥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党组织、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群团组织、物业小区、社会组织等在公共卫生管理中的作用。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报奖励机制,调动全社会群防群控积极性。实施扩大免疫规划,不断提高接种率和免疫质量。

  (七)加强重大疫情区域联防联控

  健全病例集中区域、人员密集区域医疗卫生、公安、教育、交通、公安、应急等行业主管部门和主管领域的信息通报和应急会商制度,建立监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完善区域公共卫生重大风险研判、评估、决策和防控协同体系。加强城市门户地区和通道跟踪监测,强化跨区人员流动和疫情信息的动态化监测评估预警和信息共享,优化跨地区通报机制。健全区域应急物资储备供应体系,统筹优化应急物资基地建设布局,完善跨区域医疗人员、防护物资和后勤保障体系的精准化和高效化调配机制。

  (八)完善重要交通枢纽防控机制

  健全深圳北站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切实树牢工作人员传染病“外防输入”意识。构建多层次、全链条、立体化的重要交通枢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防联控机制,提升场站疫情防控能力。主动预防、控制和应对境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形成交通运输、口岸检疫、目的地送达、社区防控的闭环。健全深圳北站各类重大传染病监控机制,提高风险识别与应急处置能力,做好流动人口疾病预防控制。

  (九)健全重大疫情应急物资保障制度

  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和结构,创新储备方式,科学调整物资储备的品类、规模和结构,加强药品、试剂和医用防护物资储备,完善管理制度,确保重要应急物资关键时刻调得出、用得上,提升应急机动医疗保障能力。

  四、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

  (一)重大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提升

  预期成果:探索建设区级监测预警平台工程,搭建三大技术平台(全人群症状监测系统,传染病多点触发预测预警系统,呼吸道、肠道及虫媒传染病主动监测系统)。

  工作举措:一是收集传染病全链条数据,涵盖从发病到治疗以及环境、气象和人口统计等。二是探索构建传染病早期预测模型,充分利用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大数据,对传染病传染趋势进行预测。三是根据风险评估分级和风险因素控制,提出精准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

  具备能力:一是实现新发突发和重点传染病的早发现、早识别以及危害的快速准确评估。二是高标准、高水平实现重点传染病疫情的确认、检验检测、快速处置和效果评估。三是极大提升重大传染病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应对能力。四是实现重大和突发传染病“平战结合”的良性循环。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街道、各医疗卫生机构)

  (二)职业病及其危害因素监测预警能力提升

  预期成果:综合利用四大技术平台(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系统、职业健康检查系统、职业病危害申报系统、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质量管理系统),建立区级职业健康信息平台。

  工作举措:收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检查链条中相关信息,特别是重点危害因素和重点职业病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风险评估,针对职业病种精准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具备能力:具备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相关资质,在监测和健康检查过程中,或信息收集过程中及时发现职业病(特别是重点职业病)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进行评估。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投资推广和企业服务中心、区应急管理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街道)

  (三)学生常见病与学校卫生监测预警能力提升

  预期成果:依托“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深圳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等系统平台,推动市-区两级联通数据共享,打造学生健康信息系统平台,对监测数据精准分析研判,对学生健康行为、学校教学和生活环境改善提出精准指导意见。

  工作举措一是加强教卫联动,建立学校卫生联席工作会议制度,研究提出在校园内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改善健康环境的工作措施,协助处置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二是综合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学校教学生活环境监测、伤害监测、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和传染病症状早期监测等工作,为学校改善教学生活环境、学生健康行为提供精准指导。

  具备能力:一是学生重大健康问题的预警能力。二是学校卫生重大健康问题的确认、干预和效果评估能力。三是学生重大健康问题的应急处置能力。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教育局、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四)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监测预警能力提升

  预期成果:系统收集辖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数据,完善食品安全标准与风险监测评估体系,进一步巩固和加强食品安全风险和食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建设,积极推动疾控、慢病、生态、市监等多部门食品和环境危害因素监测数据汇聚至龙华区大数据平台,打造多部门公共卫生监测大数据一体化平台。

  工作举措:一是打通医疗卫生机构内部间信息壁垒,实现发病、死亡监测信息共建共享。二是主动分析危害因素与人群发病、死亡的风险关系。三是制定主要危害因素影响分析报告和居民膳食营养谱,定期产出与居民健康干预对应的公共卫生建议。

  具备能力:结合辖区居民的急慢性疾病发生、超额死亡等数据信息,为人群膳食营养指导、有害因素防控提供精准防控方案。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市生态环境局龙华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各街道)

  (五)疫苗安全性监测能力提升

  预期成果:开展主动监测逐步对疫苗安全性进行跟踪评估。

  工作举措:形成完整的疫苗安全性监测评估体系。开展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知识培训与宣传,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药品检验机构、疫苗生产企业、配送企业、医疗机构、接种单位等部门进行信息交流,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形成完整的疫苗安全监测评估体系。

  具备能力:疫苗安全性监测预警能力。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区疾控中心、各区属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医疗机构)

专栏重点工程

1.区级监测预警平台

打通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采集从个案发病到治疗或死亡,以及环境、气象和人口等传染病全链条数据,探索构建传染病早期预测模型,充分利用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等传染病大数据,对传染病趋势进行预测,根据风险评估分级和风险因素控制,提出精准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实现全人群症状监测,传染病多点触发预测预警,呼吸道、肠道及虫媒传染病主动监测。

2.区级职业健康信息平台

建设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危害申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质量管理全链条管理模块,收集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职业健康检查链条中相关信息,特别是重点危害因素和重点职业病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和风险评估,针对职业病种精准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

3.学生健康信息系统平台

依托“深圳市学生健康监测信息系统”、“深圳市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中心”、深圳市政务信息共享平台等系统,推动市-区两级联通数据共享,综合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学校教学生活环境监测、伤害监测、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和传染病症状早期监测等工作,为学校改善教学生活环境、学生健康行为提供精准指导。

4.公共卫生监测大数据一体化平台

通过打通医疗卫生机构内部间信息壁垒,实现发病、死亡监测信息共建共享,系统收集辖区人群发病和死亡数据,积极推动慢病、生态、市监等部门等多部门食品和环境危害因素监测数据汇聚至龙华区大数据平台,主动分析危害因素与人群发病、死亡的风险关系,制定主要危害因素和居民膳食营养谱,定期产出与居民健康干预对应的公共卫生建议。

  五、应急处置能力提升工程

  预期成果:推动组建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建立“主动应急+常态化应急”的工作机制,搭建龙华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平台,打造高水平标准化卫生应急队伍,提升重大传染病疫情、食品安全相关事件、预防接种不良事件、医院感染暴发、环境污染事件、各种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应对综合处置能力。

  工作举措:一是形成“平战结合”的卫生应急训练和实战模式。二是通过“监测、评估、预警、响应、评估、再监测”的循环交替,不断促进提升卫生应急事件应对效果。三是装备公共卫生应急现场快检装备及车辆,提高现场应急检测能力。四是联防联控,推进部门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对接、信息互通、协同防控等,不断提升应急处置效率与质量。

  具备能力:掌握全面现代化的现场、后台有毒有害物质快速检测能力;实现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指挥决策一体化处置模式,做到应急数据集成、结果可视、实时调度、仿真演练等方面全面衔接。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市公安局龙华分局、各街道)

  六、检验检测能力提升工程

  (一)强化微生物检测能力建设

  预期成果:建设和完善三大检测技术平台(病原体培养分离鉴定平台、多重病原体检测平台、基因测序与序列分析及未知病原检测平台),重点解决辖区重大和突发传染病病原体识别、鉴定及实验研究等问题。

  工作举措一是建设及完善病原体培养分离平台;二是增加多重检测技术平台,实现短时间内同时完成多种病原体的检测;三是增加三代病原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储备。

  具备能力:一是实现新发和重点传染病的毒株培养、分离、识别、鉴定。二是24小时内完成约60种已知病原体的初步鉴定。三是实现新冠病毒、诺如病毒、登革病毒等病毒靶向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

  (责任单位: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区科技创新局)

  (二)强化理化检验能力建设

  预期成果:建设和完善现有的理化检测技术体系,开发污染物人体暴露及代谢监测、污染物健康效应研究等方面的新技术,提升健康危害因素精准快速识别能力和面向人群的公共卫生服务水平能力。

  工作举措:一是加强化学危害因子快速分析鉴定技术能力的储备;二是扩充现有的化学毒物库;三是持续开展环境中传统污染物、新型污染物及其人体代谢产物的监测研究;四是积极承接上级重大科研项目,加强相关科研成果转化。

  具备能力:一是靶向和非靶向技术相结合,建立不少于300种化学危害因子的快速鉴定技术和毒物库,提高化学危害因子的检测技术能力;二是继续开展新型污染物与人体健康等课题的相关性研究;三是参与2项及以上团体标准、地方标准、国家标准的研制。

  (责任单位: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区科技创新局)

专栏重点工程

三大检测技术平台:分别为病原体培养分离鉴定平台、多重病原体检测平台、基因测序与序列分析及未知病原检测平台,提高病原体培养分离技术能力,增加多重检测技术平台和三代病原体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技术储备,实现新发和重点传染病的毒株培养、分离、识别、鉴定,在24小时内完成约60种已知病原体的初步鉴定,实现新冠病毒、诺如病毒、登革病毒等病毒靶向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

  七、调查分析与决策能力提升工程

  预期成果:构建区级重点传染病标准化处置流程体系,强化重大和突发传染病、流行病、艾滋病等病种的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区级流调队伍,实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快速转化为政府精准决策。充分利用大数据监测信息完善环境健康危害因素、食品风险因素监测与人群风险评估,定期形成公共卫生决策产品。

  工作举措一是总结新冠等传染病疫情现场处置经验,优化流行病学调查工作方案、流行病学调查队伍组建、标本采集、报告撰写、信息报送和质量控制等工作。二是利用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多维度探索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创新模式。三是针对居民健康危害因素,结合历史积累的监测数据、流行病学调查技术、实验室技术,提供精准指导和有效预防。四是基于现有的疫苗安全监测网络系统,有机结合疫苗安全性的主动和被动性监测,定期开展分析评估、监测预警,全面科学指导市民接种疫苗。五是监测艾滋病病毒在辖区人群中传播规律,基本掌握和预测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制定辖区艾滋病预防与控制规划,预测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具备能力:一是将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化系统从新冠病毒感染疫情推广至常见传染病,强化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处置能力,提高流行病学调查效率。二是通过健康风险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实施人群精准健康干预,控制和减少居民健康风险因素暴露风险,显著改善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提升居民公共卫生服务的获得感。三是科学系统分析疫苗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完成接种效果评估和卫生经济学评价,为政府做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各街道、各医疗机构)

  八、教科研能力与科研成果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预期成果:建强重点学科。聚焦前沿领域,开展应用型研究,充分发挥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高水平三名工程团队特长,利用与各签约高校的合作和市疾控中心的业务指导,将科研发展与区级疾控实际工作有机结合,运用科研调查和卫生统计学方法及大数据分析,完成科学全面的专题报告,满足政府与社会需求。

  工作举措一是加强传染病发病预警机制研究、传染病在重点场所的传播机制研究、疫苗接种后的效果评估、在校学生症状监测、空气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相关性研究、新型环境污染物监测和健康危害风险评估、人群隐性感染情况调查、病媒生物携带病原体研究、传染病与病媒生物控制新措施的研究、加强新发传染病的信息收集与分析、加强病原学检测技术研究与利用。二是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国内外传染病发病动态、防控策略、防控措施跟踪研究。

  具备能力:为辖区应对传染病疫情防控、人群健康影响的风险评估等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区科技创新局、各医疗机构)

  九、解决社区公共卫生问题能力提升工程

  预期成果:探索建立病媒生物密度与病媒生物抗药性指数体系、针对性消毒技术方法、噪声接触人群的健康管理指南,研究流感疫苗、肺炎疫苗、HPV疫苗免费接种项目,提供一批具象化、能解决居民身边实际问题的公共卫生产品。

  工作举措一是发挥专业特点优势,进一步加强人群与病原微生物、职业健康危害因素、环境等健康危险因素等相关危害因素监测工作,完成传染病谱调查。二是积极探索产品转化新机制,充分借助外部资源,助力公共卫生产品与技术应用。三是通过问卷调查或者民意调查的方式获取居民最关心的公共卫生问题,制定解决主要健康问题的方法和路径,解决重点,切实回应群众关切。

  具备能力:掌握公共卫生监测评价方法,参与传染病防护消毒技术和相关产品的研制与试用;提高灾害、疫情以及重大活动的消毒和病媒生物防制能力;提高医疗机构与托幼机构消毒监测、消毒产品检测与效果评价、病媒生物监测与控制技术研究等能力;提高多种病原微生物的消杀效果实验室评价方法能力;提高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治技术和产品研发能力。

  (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区疾控中心;配合单位:区委宣传部、区财政局、区教育局、区科技创新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龙华监管局、各街道、各医疗卫生单位)

  十、保障措施

  (一)组织管理保障。健全疾病预防控制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全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和上下联动,建立责任明确、协调有力的组织保障体系。各相关单位要严格落实责任分工,将本方案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纳入部门年度工作计划,对疾病预防控制规划重点任务和工作要分解落实,明确进度要求,确保规划目标有计划、措施有落实。加强对目标任务的跟踪分析和考评督导,对方案实施过程中涉及的重大事项及时向区政府报告。建立问责追溯机制,对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处置不当、履职不力、未按照要求落实或完成任务的,追究相关部门和人员的责任。

  (二)体制机制保障。根据国家、省、市疾控体系改革部署要求,有序推进我区疾控体系改革工作。在不突破改革政策框架前提下,坚持保障和激励相结合,改革疾控机构人事薪酬分配制度,用好用活特聘岗位制度,制定更加有吸引力、有竞争力的人才招聘引进、梯队培养、职称聘任、绩效激励、科研攻关等政策,保障疾控机构队伍持续发展壮大。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立“保障与激励相结合”的薪酬运行机制,创新科研和社会化服务机制,多措并举激发机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吸引和留住人才。

  (三)信息化和数据支撑保障。建立健全区级公共卫生信息化工作机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赋能公共卫生工作发展。大力推行大数据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应用,基于现有信息化数据底座,推动医疗卫生、工商企业、市场监管、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学校卫生等领域数据共享,逐步实现区域各相关数据互联互通。按照新建和优化升级相结合原则,建设传染病监测预警及多点触发平台,以区流调龙眼系统为基础,建设辖区重点传染病流调标准化处置系统,助力高质量开展传染病、职业病和健康因素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能力提升。

  (四)经费保障。建立与现代化疾控体系相适应的运行保障机制,探索社会资本进入健康产业或与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合作的资金支持模式,高标准推进疾控机构能力提升工程,加强基础设施、技术装备、应急车辆、学科人才和信息化建设。发改部门依据本方案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立项审批、投资计划等基本建设管理。财政部门要加大投入力度,落实政府投入责任并安排有关资金,为谋划布局的重大项目和任务实施提供保障。

转载来源:


转载时间:


转载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