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帷幕。本届文博会汇聚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的6280家参展机构,展出文化产品超12万件,4000多个文化产业投融资项目在现场展示与交易。主会场、分会场、各相关活动点总参与人次达220多万,主要指标较上届均大幅度增长。
本届文博会紧紧围绕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重点突出博览和交易功能,不断提升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数字化水平,持续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重点打造“七个超级平台”。这场为期五天的文化盛宴,既是中国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也是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窗口,在全球文化产业版图中标注出更加璀璨的中国坐标。
交易规模再创新高
“交易力”就是生命力,也是文博会不断提升、不断发展、源源不竭的强大动力源泉。作为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文博会以“超级平台”之力,将文化流量变现为经济增量,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动能。
“开展仅6小时,就卖了近200杯咖啡,销售额接近3000元。”上海氦豚机器人科技公司创始人韩兆林今年带着升级的咖啡机器人再次亮相文博会,开展三日,已累计收获来自国内及美国、伊朗、哈萨克斯坦的多笔海外大单。凭借广泛影响力和行业专业度,文博会不断推动文化资源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对接,已成为品牌价值的“超级扬声器”。
值得一提的是,文博会创新推出的文化产业招商大会今年连续举办了两天,实现了数量的倍增扩容、质量和结构的能级跃升。在5月25日举行的文博会文化产业招商会暨合作签约仪式上,共有河北省、云南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共计24家政府组团、企业现场推介,推介项目数达35个,现场签约项目达41个,总成交额再创新高。
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变革
近年来,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文博会上的核心亮点,这种融合不仅激活了传统文化的现代表达力,还催生了数字文博、云演艺等新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今年文博会上,科技以前所未有的姿态拥抱文化,首次设立的人工智能展区,吸引了6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常青顶流”企业和“破圈新秀”企业参展,覆盖具身机器人、智能眼镜、智能耳机等前沿领域,集中呈现企业的硬核创新力。“第一次在线下看到这么多先进的机器人‘天团’,对我们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机会。”人工智能专业大四学生周子琪说道。
文化引领科技创新,科技赋能文化发展。以科技赋能文化,不仅能促进文化产业形态、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有助于提高文化创新的效率、广度和深度。文博会正不断以科技创新重塑文化表达,助力中国文化以更年轻、国际化的方式传播,增强全球文化影响力。
国际化“朋友圈”扩容
文博会始终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平台,本届文博会国际化“朋友圈”不断扩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参展数量、全球合作机构、参展产品品类均创历史之最。
65个参展国家和地区中,超50个来自“一带一路”沿线,波兰、奥地利、罗马尼亚、俄罗斯、巴西、阿根廷、沙特阿拉伯、尼泊尔、韩国、泰国、印度尼西亚、埃及、加纳、乌干达等国家纷纷携特色文化精品亮相。
文化消费再添“新意”
年销量突破百万件国家博物馆“凤冠”冰箱贴、三星堆青铜面具书签、长信宫灯文创冰淇淋、全国大师工艺美术精品……本届文博会通过丰富的展品和体验项目,激发了文化消费的新活力。
展会精心设置多个特色专题展区,全面覆盖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游戏电竞、潮玩文化等多元领域,全方位推动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的消费潜力充分释放。观众在展区可以与产品设计(研发)师面对面交流,了解产品设计制作背后的故事以及文化历史背景,满足人们对于知识、情感的互动需求。据《深圳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