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政府在线 龙华政府在线PC端 龙华政府在线英文网站 关怀版
向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亮剑”
来源:龙华新闻 发布时间:2025-08-22
文件已失效

工作人员在清湖地铁站将乱停放的电动自行车移走。

在元芬地铁站A出口,竖起了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一类)告示牌。

  8月18日,龙华区正式拉开针对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的系统性治理大幕,首批将阳台山东、元芬、龙华、清湖、观澜湖、松元厦、白石龙、长湖8个地铁站划定为一类严管区。8月21日,专项整治行动在8个地铁站同步开展,针对严管区内未按规定停放——即未在划线区域停放或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3天的电动自行车进行集中迁移,以实际行动回应市民对整洁出行环境的期盼。当天共计清理电动自行车1978辆,其中长期停放的1035辆。

  乱停放车辆被移走 车主可以扫码寻回

  在清湖地铁站A口,专项治理行动的现场井然有序。在现场看到,周边已醒目地设置了多块告示牌,上面清晰地告知市民应有序停放电动自行车,明确标注了未按规定停放的车辆将被移至指定临时停放区的相关信息,并同步公布了寻车二维码,以便市民能够快速便捷地找回自己的车辆。

  行动正式启动后,工作人员将多部违规停放的电动自行车搬上运输车。整个过程中,工作人员操作规范,尽量避免对车辆造成不必要的损坏。随后,这些车辆被统一转移至地铁站附近专门设置的临时停放点。

  在清湖地铁站附近工作的市民刘先生表示:“之前这地铁站口的电动自行车停放乱得很,走路都得侧着身走,现在看到工作人员在规范迁移这些车辆,心里挺高兴的,相信以后出行能顺畅不少。”

  乱停放成城市顽疾 整治呼声日益强烈

  近年来,电动自行车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庞大的数量与无序的停放严重阻碍市民通行,破坏环境秩序,影响城市形象。由于管理规则不够明晰、市民缺乏行为指引,社会没有形成共识,更无从凝聚治理合力,电动自行车长期挤占公共空间现象日益突出,已演变为“老大难”问题,给城市治理带来巨大挑战,全社会对整治电动自行车停放乱象的呼声十分强烈。

  在此背景下,龙华区率先启动电动自行车乱停放专项整治行动,在全市首推辖区公共区域逐级划分停放严管区的举措,引发市民广泛关注,网友纷纷在“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留言表示支持。

  “每天路过地铁站,人行道上全是乱停的电动自行车,走路都得小心翼翼。”“地铁站本来有遮雨亭给路人使用,结果全被电动自行车占了,路都没法走。”网友的留言道出了普遍困扰,乱停放的电动自行车还常挡住盲道,给视障人士出行造成了安全隐患,而地铁站口、商圈道路、住宅区等地的乱象尤为突出。

  此次龙华区的严管措施颇具亮点,在城管领域创新引入三维场景重建技术,构建智能化、高精度的电动自行车停放识别体系,并配套实施创新的分级停放管理规则。首批已在全区6个街道设立8个一类严管区试点,未按规定停在划线区域或在划线区域连续停放超3天的电动自行车,将由属地街道统一迁移至临时停放区,同时张贴告知标识,车主可扫码寻回车辆。

  “终于出来这个方案了,早就该整治了!”“支持严管,希望能有效改善出行环境。”市民对整治方案满怀期待,不少人留言关注龙华地铁站、阳台山东地铁站等拥堵严重区域的改善情况,还有市民盼着整治范围能进一步扩大。

  电动自行车管理也成了区人大代表关注的重点。区二届人大代表于庆国一直格外关注这一问题,多次参与相关调研、视察活动。他认为,龙华区电动自行车保有量大,侧面说明其解决了市民出行“最后一公里”需求,整治需“疏堵结合”。

  在他看来,龙华区划分电动自行车停放严管区,是破解超大城市电动自行车治理难题的创新实践。要达成预期成效,关键在于始终以安全为核心目标、以民生为底线思维、以技术为赋能工具、以共治为长效保障。他建议,未来要通过动态评估、科学管理和系统性配套,让出行秩序与使用便利实现动态平衡。

  以AI 3D建模技术 为整治行动赋能

  在此次专项治理行动中,龙华区依托“数智治理”基础,积极探索“科技支撑、规则引领、精准治理”的高密度城区治理新路径,构建智能化、高精度的电动自行车停放识别体系,并配套实施创新的分级停放管理规则,努力实现全区电动自行车由“乱”到“治”的转变。

  据了解,龙华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联合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组织辖区科创企业采用AI 3D建模技术为治理行动提供助力。这是计算机视觉领域新兴、位于世界前沿的实时三维场景重建技术,能成功实现高精度电动自行车识别比对,并配套实施创新分级停放管理规则,显著提升了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传统的电动自行车管理依赖人工巡查,效率低、识别难,尤其在复杂环境下难以精准识别车辆特征,而AI 3D建模赋能精准识别,破解“识别难”痛点。于是,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与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引入并整合AI 3D建模技术,由科创企业进行深度二次开发,打造了具备强大环境适应能力的“电动自行车智能识别比对系统”。该系统可对停放区域的电动自行车进行多角度、立体化扫描与建模,有效克服光线、角度、部分遮挡等干扰因素,大幅提升车辆特征的识别准确率。

  此外,结合数据库信息,系统可快速完成车辆身份的智能比对,精准判定车辆的实际停放状态和时长,为管理措施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与人工巡查相比,该技术可全方位、立体式、智能化、实时精准监测,巡查监控画面高清、数据采集全面,且能实现AI动态精准比对,从技术层面弥补人工覆盖区域不全、难持续跟踪等问题,既显著降低了人工巡查成本,也大幅度提升了处置效率。

  实施分级分类管理 试点带动全域严管

  在区域划分上,龙华区紧紧围绕群众反映最强烈、停放矛盾最突出、实际管理最困难的区域,按照“分级分类、柔性疏导”的原则,把全区划分为一、二、三类严管区,确保兼顾治理效能与群众权益。

  具体来说,一类严管区主要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尤其是地铁口等乱停放问题最突出的“痛点区域”。目前,龙华区在龙华站、清湖站等8个重点地铁口周边,率先开展了一类严管区试点;此类严管区内,未停在划线区内,或者在划线区内连续停放超过3天的电动自行车,将被迁移到指定的临时停放区,确保地铁口周边畅通。

  此后,龙华区还将进一步公布更多批次的一类严管区点位,并在社会对管理规则充分知晓并遵守的基础上,把整治范围逐步延伸到二类严管区,主要是在人流量大、停车需求集中,容易出现车辆扎堆拥堵的商圈、写字楼周边,此类严管区,将重点整治未在划线区内停放,或者在划线区域内连续停放超过5天的车辆,最大限度释放公共空间。最后,在全社会形成规范停车共识的基础上,把主干道路两侧等公共空间区域纳入三类严管区,最终实现“试点带动全域严管”的目标。

  以市民实际需求为导向 优规划与畅渠道两不误

  针对市民的电动自行车停放需求,龙华区主要从优化停放规划与畅通反馈渠道两方面开展工作。

  在优化停放规划方面,坚持以市民实际需求为导向,各街道按照“能划尽划、应划尽划”原则,结合区域空间条件,科学合理划分电动自行车停放区域。同时,充分考虑市民取车的便利度、车辆停放的安全性等方面,规划临时停放区与长期集中停放区的具体位置及容量,全力保障市民的基本停放需求。

  在畅通反馈渠道方面,积极搭建便捷高效的群众沟通平台。目前,龙华区已开通网上直通平台,市民若发现在公共区域有电动自行车长期停放挤占公共空间的现象,可通过“深圳龙华”微信公众号拍照上传相关信息,工作人员将第一时间进行核查处理;此外,市民还可通过该渠道反馈关于治理行动的意见和建议,以便相关部门不断优化完善相关工作。

  整治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现象是一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实践,龙华区呼吁市民朋友、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最终实现龙华区电动自行车“全域严管”、还路于民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