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区经历了从功能区到行政区的发展历程。2011年12月30日,龙华新区在原宝安区龙华镇、观澜镇基础上成立,2017年1月7日正式挂牌成立行政区。全区总面积175.6平方公里,下辖观湖、民治、龙华、大浪、福城、观澜6个街道,69个社区工作站和113个居委会。截至2024年底,全区户籍人口约70万,常住人口约252万。经过多年打基础、谋长远,龙华已成为一片干事创业的热土、生机勃勃的热土、大有可为的热土。
区位交通优越。龙华地处深圳地理几何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中轴,毗邻六区一市,东连龙岗区,南接福田区、罗湖区、南山区,西靠宝安区,北邻东莞市、光明区。拥有深圳北站这一粤港澳大湾区特大型综合交通枢纽,直达香港西九龙仅需15分钟,是内地连通香港最方便、最快捷的区域之一,30分钟畅达前海、河套等全市重点区域,4小时通达厦门、长沙、武汉等大半个中国的主要城市,区位交通优势得天独厚。
产业基础雄厚。2024年,龙华区地区生产总值约3154亿元,增长5.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6567亿元,增长4.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超1200亿元,创历史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1405亿元,增长3.5%;进出口总额约5611亿元,增长4.2%;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约165亿元,规模居全市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2.6%。新型显示器件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集群、大数据分析及应用软件产业集群入选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龙华区首次跻身全国工业百强区十强,位居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区第22位、赛迪2025年中国城区经济高质量百强区24位。
创新动力澎湃。龙华区拥有1938家规上工业企业、4092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上市公司、138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省级人工智能产业核心区、省级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梅观创新产业走廊是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沿线布局了华为、富士康等世界级产业巨头和万亿级制造产业集群。同时,还拥有各级创新载体377家。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作为全市首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全国唯一的医疗器械领域创新中心,连续三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考核中获评优秀。全国首台国产体外膜肺氧合仪(ECMO)在龙华诞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格必加公司获批组建国家分子药物创新中心,华润三九中药材示范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电子科技大学(深圳)高等研究院永久场地加快建设,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崖山数据库系统荣获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十大硬核科技”奖、地理信息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全社会研发投入约12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15%,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生态环境优美。龙华三面环山、一水润城,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拥有全球各界精英所钟爱的观澜高尔夫球会、全球艺术名家云集的观澜版画村,以及国家5A级景区观澜湖度假区、4A级景区山水田园、深圳八景之一“阳台叠翠”,还拥有观澜河这条全市唯一贯穿市辖区全境的生态景观河流。拥有公园176座,绿道总长达296公里,绿化覆盖率达44.2%,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22家,数量居全市第二。获评“两山”实践优秀区、中国气候宜居县、国家水土保持示范县、全国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观澜河入选国家幸福河湖建设榜单,获评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牛湖水碧道获评省级绿美碧带。
人文底蕴深厚。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时尚文化在龙华交汇,拥有白石龙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旧址(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及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优质文化项目,白石龙社区被中组部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建成深圳图书馆北馆、深圳美术馆(新馆)等一大批文体设施,公共文体设施总面积约631万平方米。引进孟广禄、单霁翔、姜昆等9位文体名家,成功举办WCBA全明星赛、王者荣耀职业联赛世界冠军杯、中国乒超联赛总决赛、国际网球公开赛等品牌活动,龙华围棋队摘得全国围棋甲级联赛桂冠,500余项文艺精品获国家、省、市大奖。大船坑麒麟舞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观澜“守望田野”作为全市唯一项目,入选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大浪时尚小镇、观澜版画基地、观澜古墟-贵湖塘老围入选全市特色文化街区,上围、鳌湖艺术村入选全省工业旅游培育资源库,“深圳国瓷红木艺术博览游”“深圳龙华服饰创意工艺之旅”入选广东省20条工业旅游精品线路,龙华区获评广东省全域旅游示范区。
民生蓬勃发展。全区现有中小学122所、教育集团30个,义务教育学位总量约22.7万座,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优良率、合格率连续三年全市“双第一”,4项基础教育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评全市首个广东省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区和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课改实验区,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省级督导评估。拥有区人民医院、区中心医院2所区属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建成市第二儿童医院、市新华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龙华医院等3所市属医院,全区社康机构总数达127家,总床位数10985张,是全国健康促进区、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行政区成立以来,累计建设筹集保障性住房约12.5万套,供应分配保障性住房约6.5万套。龙华人才园获批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龙华就业第一站”模式获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首个省级残疾人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在龙华挂牌成立,我区首次实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工人先锋号三大奖项“大满贯”。
基层活力迸发。“多调联动 精智解纷”工作法作为全市唯一案例,入选全国新时代“枫桥经验”先进典型,获奖代表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在全市率先推进“深平安”试点,并获评全省首批安全发展示范试点区。建成区级民意速办平台,高标准打造“1256”精智治理体系,群众信访诉求综合服务中心获评全省县级标杆荣誉。数字政府建设考核连续五年排名全市第一。成立全国首家区级综合调解院、全市首个涉外涉港澳台家事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全市首个区级公益法律服务社,“大调解”工作机制入选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案例,在“法治深圳建设”考评中连续四年全市第一,并首次在平安深圳考评考核中获评优秀等次。
奋进新征程,担当新使命。龙华区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深圳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高标准打造数字龙华,高水平建设中轴新城,高站位推进深圳都市核心区建设,为深圳加快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