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区 > 龙华区社区“三务”公开专题 > 党务 > 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 > 本单位党组织重要决策 、工作部署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茜坑社区党委书记:罗月娥
2023年,茜坑社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街道党工委的坚强领导下,紧握奋斗之桨,高扬奋斗之帆,真抓实干,以脚板丈量短板,以实抓确保抓实,在行动上与党同行共进。“定格+亲邻”治理成效可圈可点,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向好,民生服务走深走实。现将2023年抓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筑牢红色堡垒,厚植党建根基,增强党建工作“向心力”。一是织密组织体系,夯实社区治理“红色堡垒”。发挥“大党委”作用,推动城中村党组织覆盖率100%,圆满完成龙华区二届人大补选工作。建立社区党委、驻社区单位、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的“共同体”,充分发挥定格化管理服务优势,推动报到党员、下沉干部、志愿者、辖区资源等“入格”。二是发扬“先锋示范”,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发挥“1+N”“党员+居民”先锋服务队伍“聚合力、睦邻心、融治理”效能,做好“我为群众办实事”,为60名困难群众、奋斗者实现微心愿,解决上学难、小区公共服务缺乏、流浪汉就业难、停车难等居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80余项,鸿创科技园区、玺园小区、锦绣幼儿园、社区特殊家庭等赠送锦旗致谢社区党委。2023年,茜坑社区先锋服务队被评为区“最美先锋服务队”。三是创新“活动载体”,提升党组织生活质效。严格落实好第一议题学习和“双学习”制度,组织各支部召开党员大会学习共计98次。创新组织生活,开展趣味运动会、红色皮影戏、行走的党课、学习强国知识竞赛等活动70余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
(二)打造共享空间,精准对接需求,夯实亲邻家园“支撑力”。一是建设各具特色的“乐邻阵地”。聚焦群众需求,打造“露营胜地”“自治便民”“茜坑故事”三大主题阵地,策划亲邻茶话会、亲邻“单身饭”、露营单身交友、青工音乐会等特色活动,营造“远亲不如亲邻”的浓厚氛围。二是用好党群连心的服务阵地。开展党服务阵地“优服务”行动,实现茜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长书屋24小时开放,将暖心服务前移,为社区居民提供奋斗自习空间,为快递外卖小哥、环卫工人提供爱心午餐等暖心服务,让群众生活更有温度。三是推动“安邻家园”原地升温。一方面打造便民利民“亲邻集市”,定期在亲邻之家、篮球场、广场、企业等开展义诊、义剪、义卖、缝纫、心理咨询、志愿者招募、手打柠檬茶制作体验等,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赶集”,充分体验社区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亲邻服务”“亲邻陪伴”活动,开展社区邻里节、亲邻红色皮影戏、亲邻趣味运动会、亲邻绘本阅读等200余场亲邻服务,服务居民达2万余人次。
(三)凝聚多方力量,用好治理联盟,激活社区治理“新动力”。一是发挥“定格+”效能助力社区善治。以“定格+”模式固本强基,打造距离群众更近、更亲的“红色引擎”。开展“定格+安全”排查共计11931家次,整改各类隐患2700余处,完成火灾高风险区域挂牌整治的验收工作,重点整治各种市容乱象、卫生问题共5200宗;发挥“定格+调解”效能,今年来,民意速办平台受理案件369宗,办结369宗,办结率100%,满意率96.48%,协调追回薪金及补偿等金额约323万余元;实施“定格+关心关爱”服务,全年走访慰问困难群众,独居、高龄老人,快递外卖小哥等600余人次。二是画好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圆”。深挖社区治理潜能,发展出3个社会组织,12个共建共治队伍,一批亲邻志愿者、公益技能达人、社区“民星”,通过赋能、实践,为居民开展“点单式需求、组团式服务”共计200余次,服务群众2万余人次。三是用好议事平台凝聚治理“大合力”。发挥“书记茶话会”“亲邻议事会”等善治平台,听民声、聚民智、解民忧,一批批好邻居、社区民星成为治理主力军。
(四)聚焦群众期盼 ,增进民生福祉,激活民生工作“原动力”。一是办好民生实事绘就群众“幸福底色”。充全年开展大自然教育、红色皮影戏、老人潮课堂、暑期夏令营、青工YOUNG学堂等特色服务120余场,整合多方资源,打造“茜坑环城绿道停车场”、露营基地、便民充电桩等,持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二是推进“瓶改管” 筑牢安全“防火墙”。全力推进辖区“瓶改管”及“清瓶”工作,已全部完成管道安装并接驳供气,天然气覆盖辖区4785户,织就城中村燃气安全“防护网”。三是发挥中医药特色打造健康服务品牌。利用中医药服务基地优势,推出中医健康课堂、中医药养生讲座、艾灸体验、太极培训、中医科学育儿等服务80余场,用活社区“百草园”,为居民提供定期回访、健康检查、健康评估等服务,激活健康治理效能。
二、存在问题
回顾今年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
(一)党建工作提质扩面不够。一是党务工作者专业能力有待提升。党务工作者在理论学习、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业务能力上存在一定不足,对党组织建设、党员管理、党员教育、党员作用发挥等方面思考得少、谋划得少,满足于规定动作,缺乏创新。二是定格化管理服务推进不够深入。定格化管理服务工作铺开的面大,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重,且没有形成一个基础概念,缺乏激励机制,难以按照精准入格服务群众,特别是社区多元共治主体差异性强,需求层次不一,定格化管理服务难以精准精细,部分服务停于表面,缺乏深度和广度。三是党组织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明显。各支部聚焦于基础的“三会一课”,对于支部建设、服务群众、社区治理思考得少,支部排头兵意识不够强。今年11月,成立了城中村党支部,由于党支部成立时间短,党员人数少,党组织工作基础不够扎实。
(二)基层治理难点突破不够。一是物业小区业主公共参与意识不强。社区有3个物业小区,共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强,业主委员会难以成立,容易出现纠纷易结不易解的集体行动逻辑困境,业主维权意识强烈,但具体参与的太少。如招商锦绣观园小区楼栋外墙渗水、烧烤店油烟、单车乱停放等公共问题,表现为业主日常“各自扫门前雪”,遇事“易成雪上霜”,矛盾易被激化扩大,小区共同体意识缺乏。二是居民“家园意识”有待加强。居民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群体间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生活习俗各异,新老居民融合困难,社区“陌邻问题”依旧存在,占据主体的来深务工人员流动性大,相互之间交流少,关系较冷漠,参与社区治理主动性不强。三是信访维稳工作压力较大。由于现在网络信息时代多元,居民群众可在龙华“民意速办平台”、i社区、书记信箱、微信群等多方平台反映诉求问题,群众反映问题很方便,但群众反复不合理投诉现象较多,不管诉求合不合理,诉求是不是社区能处理的事项,要求社区都必须落实“属地”责任、化解到位,即使化解不了,也必须稳控到位,信访维稳压力较大。
(三)社区公共服务存在短板。一是社区公共服务资源有限。人口密度大,公共基础薄弱,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难以满足。同时,社区资源少的矛盾突出,服务半径过大,服务空间较小,服务力量薄弱,无法承载越来越多的服务内容。如:社区老年人对智慧养老和长者食堂需求大、低龄儿童家庭对托育服务需求大等。二是困难群体结对帮扶举措不多。由于辖区各类困难群体的基数大,平时社区大多数都是上门走访的形式进行结对帮扶,但对他们其他需求如就业、独居老人照料、特殊康复护理等,由于社区相关资源匮乏,推进解决的进度较为缓慢。
三、认识体会和努力方向
征途漫漫从头越,奋楫逐浪向未来。2024年,茜坑社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迎难而上,勇毅前行,一张蓝图绘到底,为全面建设“数字龙华,都市核心”贡献茜坑力量。
(一)加强政治建设,拓展党建工作新思路。一是激活“队伍链”推动党建工作提质增效。组织党务工作提升营,围绕党员发展教育、支部换届、支部建设等业务工作进行小组辅导,通过实景演练讲政策、传方法、解疑惑,提升支部书记和党务工作者工作水平。二是紧扣“质效链”提升定格化管理服务水平。拓展定格化管理服务深度,以招商锦绣观园片区试点,深入挖掘片区治理资源,精准精细化实施“定格+”模式,持续做优社区、做精网格、做活治理。三是联动“组织链”推动党建与业务融合。打造“1+8+N”党建工作品牌,利用社区党群服务阵地及户外阵地,开办老党员“红色课堂”“行走党课”“小板凳议事会”“围炉夜话”等,发挥党员示范带动作用,密切联系服务群众,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建设家园共同体,破解社区治理难题。一是向融聚力,打造治理共同体。强化社区“大党委”的堡垒聚合作用,以提升为民服务能力为重点,让社区居民体会到党始终在人民身边;汇聚管理、法律、工程等专业人才力量,强化对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的指导、监督,激发多元力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凝聚基层治理合力。二是向精提效,构建“亲邻善治”模式。用好亲邻“共享空间”,乐享幸福和谐家园。充分发挥亲邻服务空间阵地作用,聚焦“乐邻”“安邻”计划,深化亲邻服务体系,以“菜单式”精准服务,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持续激活社区居民“家园初心”,打造邻里和谐、守望相助的亲邻社区。三是向下深耕,发挥社会组织“大作用”。加强赋能、培训、锻炼,让社会组织从3个变为7个,聚焦群众需求,让社会组织在关爱救助、走访联络、健康服务、亲邻服务等方面不断强化作用,形成“一社会组织一品牌”特色。四是向前突破,焕发“枫桥经验”活力。用好“小分格”定格+调解机制,以民意速办平台、社区群众诉求服务平台、12345热线平台、广东省信访一体化系统、“深平安”等为抓手,聚焦群众急事、难事,强化“接诉即办”质效,让民生诉求反映更顺畅、办理更高效、解决更彻底。
(三)强化公共服务,做好民生“关键小事”。一是做好兜底服务托起群众幸福“底线”。聚焦特殊群众、“一老一小”需求,依托定格化管理服务、“3+1”结对帮扶机制、党代表进社区、社区喘息服务等,运用“五常五送”工作法:常敲独居老人门,嘘寒问暖送贴心;常串困难家庭门,排忧解难送爱心;常叩重点人员门,沟通疏导送舒心;常守居民小区门,夜巡查控送安心;常开便民服务门,便民利民送欢心。二是聚焦“微服务”办好“微实事”。以“民心”为导向,发挥书记茶话会、居民议事会、社会组织座谈会等效能,着眼于“民生七优”,如:长者食堂、托育服务、健康养老等,通过搭建微阵地、微服务、微协商等为民服务载体,办好急难愁盼“微实事”,切实让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看得见、摸得着、真实可感。三是打造触手可及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切实发挥党建引领“三社联动”效能,依托“阵地+服务+健康”模式,聚焦养老育幼需求,强化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开展中医药健康讲座、义诊、中医药健康服务大集、急救培训、社校中医药护童等服务,让中医药健康服务触手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