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区 > 龙华区社区“三务”公开专题 > 党务 > 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 > 本单位党组织重要决策 、工作部署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一、工作总结
2023年,通过开展“邻里邻亲”——社区融合项目,“党建引领、志愿同行”志愿服务建设项目,“忆往惜今·悦享未来”——流动儿童社区融合项目,“银领导师+多元赋能”华联社区助老服务项目及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中医进社区活动、长青老龄大学等特色活动,为社区长者、残障人士、妇女儿童、青少年、青工和志愿者等群体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社区服务。2023年上半年中心积极协助社区开展各类常规服务,共开展主题活动243场、小组30场、咨询个案32人次,服务个案13个,品牌项目3个,义工服务时数高达16000余小时,服务约19500余人次,致力于将华联社区打造为“团结、友善、共处”的社区。
1.“邻里邻亲”——社区融合项目
由于社区流动人口居多,为促进社区融合,以传统节日为引,根据节日特点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广泛参与,在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以有趣的游戏互动,加强社区居民彼此归属感,融入感,上半年开展贺新年包饺子、闹元宵、妇女节活动、雷锋日活动、青年节活动、母亲节活动、幸福生活节、中秋国庆等共计10场,覆盖居民1500余人次。
2.“党建引领、志愿同行”志愿服务建设项目
在党建的引领下,为增强社区志愿者之间的联结以及志愿服务能力,完善志愿服务内容流程体系,发挥积极义工及骨干义工的榜样作用,华联社区依托“红船志愿服务队”通过挖掘志愿者的不同潜能成立了多支志愿小分队,包括党群V站值班志愿服务队、困弱帮扶志愿服务队,长青志愿服务队,巾帼文明志愿服务队,大学生志愿服务队,向阳妈妈志愿服务队共6支特色志愿服务队使志愿者服务常态化。项目针对不同领域的志愿分队开展不同的志愿服务。通过项目的开展提升社区志愿者的基础能力和专项能力,并且使骨干义工的带领及综合能力得以提高,让志愿者在所属领域内发挥更大的作用,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满足了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志愿者在党群以及各个V站值班服务近16000余小时,服务约19500余人次。
3.“忆往惜今·悦享未来”——流动儿童社区融合项目
项目围绕“忆往惜今·悦享未来”——流动儿童社区融合项目为主题,将流动儿童的社会交往层面、社区融入的两个层面来设计服务内容,促进流动儿童的社区融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儿童不同成人,成人的迁移流动是带有目的性的,儿童则是被迫的流动。对个体的成长乃至成年后的生活有较大影响,反映出童年成长经历对个体的一生具有重要的意义乃至价值。然而要实现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融入却并非易事。所以本项目根据华联社区的自身特点,打造133+N种服务模式,从社会交往层面、社区融入两个层面出发,进行社区流动儿童全覆盖,并构建3个服务板块,从“往事如昔”忆往系列活动、“其乐融融”惜今系列活动、“悦享未来”憧憬系列活动构建流动儿童的项目,开展流动职业体验、心理小组、绘本故事、户外活动等形式,让社区流动儿童感受祖辈父辈们过往的不易,现在的幸福生活,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切实提高社区流动儿童的社区参与以及权利义务,提高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融入与认可度,促使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学习。总计开展场22次活动,服务人次达到1114人次以上。
4.“奋斗之城的微光”--华联社区定格化管理下困弱群体帮扶项目
“银领导师+”模式是华联社区在开展长者助老服务的新机制,华联社区着眼倡导积极老龄观和健康老龄化,充分挖潜老年人才资源,发挥离退休长者的经验优势、威望优势,创新打造“银领导师+”立体化帮带路径,引导老同志在以老带新、结合社工多方联动、整合资源;多元参与、实现社区长者“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该项目通过“以老带新”“以老助老”,鼓励老年人继续发光发热,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志愿服务等,不断提升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打开社区治理新格局,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着力打造“银领导师+红色宣讲”、“银领导师+志愿服务”、“银领导师+文化赋能”、“银领导师+社区服务”、“银领导师+圆梦舞台”五支特色队伍。项目自开展以来,多次获得深圳商报、深圳晚报、宝安日报、龙华新闻、龙华先锋等媒体报道14篇,产出视频5个,总浏览量5023次。直接服务社区长者居民约6100人次。
二、工作计划
1.立足社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
必须重视需求调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强社区调研及年度计划规划等核心工作的力度,通过系统的培训提高社工需求调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重视社工服务开展成效,避免社工以服务指标为出发点,忽视居民需求。开展服务时,社工往往按照服务指标和年度计划开展活动,为了完成指标而开展活动,专业性服务招募不足,兴趣类活动供不应求、服务开展成效不足、社工开展服务缺乏专业技巧的现象,后期应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过社工的专业工作方式、方法融合于居民需求开展服务。
2.加强服务宣传,不断开拓服务人群
中心需加强宣传,重视社区群众基础的持续积累,多安排社区走访,深入社区了解居民的深层次需求;多开展外展活动,联合社区资源,进入小区和学校开展宣传活动,不断提高中心和社工服务的知晓度,真正做到扎根于社区。
3.整合社区资源,创新服务模式
社工在开展服务的同时,缺乏对于社区资源的掌握,如遇到现有资源以外的服务,往往选择将服务简单化,利用最便捷的方式去开展服务,导致居民不能够得到有效服务。将社区资源充分挖掘整合,利用社区资源优势,如鼓励党员志愿者,社区活跃居民志愿者积极参与服务开展,链接辖区单位、企业资源,使社区需要与社区资源互相协调配置,并不断改善和提高服务质量。
在传统社区工作中,培养社工的创新意识,与时俱进。把握国情民生新特点,实时掌握政策特点,学习借鉴相关成功经验,更好的融合于目前的服务模式,打造出更具“华联风格”的特色服务。
4.加强与社区党委的沟通,实现合作双赢
很多时候社工需要配合社区党委开展相关工作,但社工又有自己的服务指标需要完成,从而造成了冲突,社工需加强与社区党委的沟通,及时了解社区党委的工作动态,提前将其纳入到工作计划当中,对于一些社区活动,可以利用民微项目等与其合作开展,这样不仅能够节省人力物力,也能实现或作双赢。
5.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社工专业服务能力
加强员工培训、督导、团队建设等多方面,不断学习与成长,提升社工专业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质量。善于挖掘服务亮点,注重打造特色服务品牌,开发领域特色。同时希望得到街道和社区、机构对华联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运作情况给予建议及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