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区 > 龙华区社区“三务”公开专题 > 党务 > 党组织决议、决定及执行情况 > 本单位党组织重要决策 、工作部署的执行和落实情况
茜坑社区党委书记·罗月娥
2024年,茜坑社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及党的二十大精神。一年来,我们团结一心,砥砺奋进,打造出福城特色绿美亲邻社区,“党员帮帮团”、社会组织不断壮大,亲邻善治模式不断赋能社区治理。现将2024年抓党建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建强组织堡垒,让先锋力量绽放光芒。一是基层党组织建设更加有力。圆满完成社区党委、招商锦绣观园党支部和茜坑新围围仔党支部班子成员补选工作,选优配齐党组织班子,提升党组织战斗力。二是党员学习教育更有深度。严格落实好第一议题“双学习”制度,开展“双学习”、专题党课、行走党课、红色故事分享会、党纪每日一学等共计200次,持续提升党员学习教育入脑入心。三是激活组织细胞先锋绽放光芒。今年来,社区奋力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明显”上破题,依托定格化服务,策划开展“睦邻互助,定格温暖”社区治理项目,充分调动了9个社区党支部和10个“两新”党支部党员参与治理,组建出60余人的“党员帮帮团”队伍,为1000余名居民提供义剪、义修、就业咨询等便民服务大集,打造群众身边的“红色服务圈”,先锋力量绽放光芒。
(二)建好亲邻家园,让亲邻社区与群众更亲更近。一是打造绿美亲邻特色“茜”游路径。立足“百千万工程”和绿美广东生态建设重点工作,围绕“绿美”和“亲邻”两个主题,充分结合茜坑老村深厚的客家文化底蕴和现状特点,将茜坑老村内外的榕树洞、露营广场、柿子园、半亩田园等19个点位串珠成链,打造独具特色的“茜”游路径,推动茜坑老村“旧貌”焕“新颜”,成为“百千万工程”和绿美亲邻社区建设示范点,相关经验做法获学习强国、人民日报、中国商报等中央省市各类媒体宣传报道60余次,接待中央党校、全国其他地市等参观调研50余次。茜坑老村绿化公园获评深圳市2024年度节水型公园创建4个节水标杆公园之一。二是打造乐邻安邻服务堡垒。深化社企共建,发动街道工商联、香港同乡会、股份公司、辖区50余家爱心企业等社会力量深入参与共建,积极建言献策,为茜坑老村亲邻阵地建设“添砖加瓦”。聚焦“一老一小”服务需求,将有近70年历史的老饭堂改造为客家文化展览馆和居家养老服务驿站,将本地居民祖屋打造为便民服务、儿童游玩、书画阅读、睦邻议事的亲邻空间,让居民来到这里就能记得住历史、忆得起时光,成为儿童友好、青年乐活、老年颐养的好去处。建成以来,举办了重温大锅饭、亲邻影院、睦邻议事、亲邻钩织活动、红色故事分享会、柿子国画体验、儿童议事会等特色服务60场,服务居民近3000人次。三是打造文化味烟火气特色街区。巧打“特色牌”,深挖本土客家文化、乡愁文化等独特文化内涵,打造代表茜坑起源的客家柿子园,将茜坑老村发展史、客家文化变迁史、客家文化名人故事等以客家墙绘的方式进行生动展示,让客家文化从“乡土记忆”跃升为“文化符号”。高质量建设半亩田园、科普农场、七里山塘等田园农场,推出农耕体验、林果采摘等农事活动,打造具有乡土风情的乡愁文化旅游村。举办客家文化节、亲邻集市系列活动,开展DIY编织非遗竹扇、客家农耕生活体验、客家艾粄美食制作等特色亲邻服务200余次,覆盖居民游客6000人次。
(三)实现精治善治,让社区治理与群众同频共振。一是数字治理实现精细治理。一方面以民意速办平台为抓手,畅通民众意见诉求渠道,积极发挥群众诉求服务平台跨部门联动的机制作用,针对性开展信访化解、劳动纠纷、矛盾处理等基层平安建设工作。100%办结民意速办平台案件3392宗,协助追回群众薪资147万元。另一方面强化数字治理赋能,大力打造数字社区工作台,全面推进社区工作线上化、流程化、数字化,完成20个区级标准化表单建设、打造社区三大主题库、四大特色数据库管理系统和可视化大屏以及特色应用,共产生65个应用,60万多条数据,全面覆盖社区各项工作,切实推动社区治理“精智”升维。二是“定格+”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积极发挥片区长、格长、楼栋长、社区民星“人熟、地熟、人脉广”优势,组建“定格+”服务专业队伍,以“三查一宣”为抓手,推动辖区出租屋、“三小”场所、公共楼道烟感全覆盖安装。出动4500余人次高频率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集中除患攻坚大整治、电动自行车消防安全、C3类房屋整治、小散工程巡查、交通安全劝导等,组织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消防演练、急救培训、应急培训等共计100余场,抓实抓细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切实守护居民安全。三是壮大“治理力量”发挥社会组织作用。通过赋能、培训、锻炼,社会组织从3个变为5个,聚焦群众需求,开展公益书法培训、写春联、党群服务阵地值守、亲子绘本阅读、公益缝纫等共计100余场,服务居民达1万余人次,形成了“一社会组织一品牌”特色。
(四)做好暖心服务,让社区服务与群众双向奔赴。一是开展亲邻活动提升社区温度。依托亲邻阵地,开展亲邻集市、半亩田园早餐会、亲邻端午节、亲邻影院等特色亲邻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达2万人次,让邻里幸福触手可及。二是持续开展“定格+亲邻”关心关爱服务。聚焦特殊困难群众、“一老一小”需求,依托定格化服务及“3+1”帮扶机制,整合爱心企业资源,常敲独居老人门,常串困难家庭门,常叩重点人员门,走访慰问特殊人群360余人次,做好兜底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三是办好民生实事托起群众幸福。一方面围绕“民生七优”立项17个民微服务项目,开展长青老龄大学、老年人健康课堂、妇女赋能计划、青工“young学堂”、小候鸟暑期夏令营、中医药科普等,精准满足各类群体需求。另一方面凝聚多方力量,互联互动,推进招商锦绣观园小区室内墙体渗水、脱皮空鼓、发霉等改善维修,共计3栋183户外墙维修,完成率44.7%。经过多方联动,圆满解决茜坑新村幸福苑小产权房水电燃气费用纠纷问题,实现业主自治管理模式和水电燃气费用按标准缴纳,不断将群众“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办成了一件件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四是深化“议事+”平台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联合社区党支部、企业、物业、社会组织、志愿者、骨干居民等共建共治,聚焦群众需求,开展“书记茶话会”、“睦邻+”议事会、“亲邻议事会”、“睦邻小推车”服务共计40场,收集社情民意50余条,如:为未成年妈妈赋能学习,缓解新手妈妈育儿焦虑;推动特殊家庭3个小孩入学学习,解决适龄儿童上学问题;发挥亲邻帮帮团作用,为独居生病老人提供邻里互助服务。五是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企业服务。推进虚拟园区定格化服务,建立片区服务格4个,累计走访辖区氢蓝时代、深圳必维等企业169家次,联动企业园区党组织用足用活对企优惠扶持政策,解决诉求问题48条,积极发挥社区工联会桥梁纽带作用,推动30家25人以上企业建会,动员近380名工会会员完成实名认证,通过星级工会评定申报15家。
二、存在问题
回顾今年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的不足,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主要是:
(一)党建工作仍有提升空间。一是物业党建工作有待深化。社区共有3个物业小区党支部,支部党员90%是企业青工,年轻党员忙于工作生活,且党员之间互动少,参与小区治理较少,3个物业小区矛盾纠纷频发,共治主体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强,小区治理难度大。党支部与物业联动较少,物业党建工作停留在基础的社情民意收集。如:玺园小区频发违建现象、龙湖山庄业委会成立问题、招商锦绣观园外墙渗水维修事件难推动等事件,显露基层物业管理弱项短板。二是城中村党建工作有待提升。城中村人口流动大,且人口较多,部分党员与群众沟通联系较少,服务群众意识和本领有待提升,在党员教育、服务群众等方面创新力度不大,支部战斗力有待提升。三是党群服务阵地运营管理压力大。社区共有2个党群服务中心,1个党群服务V站,5个亲邻阵地,社区通过凝聚社区居民、社会组织等力量参与党群服务阵地值守,但值守力量依旧有限,如何在党群服务阵地运营管理上破题,实现居民自主管理,聚焦精准精细服务,还需下“苦功夫”。
(二)社区治理仍需提质增效。一是矛盾纠纷多信访维稳压力大。后疫情时代,加之经济形势压力大,社区邻里矛盾、家庭矛盾、情感纠纷、劳资纠纷等频发,居民维权意识强,通过线上线下表达诉求,社区维稳力量有限,且处理矛盾纠纷工作经验不足,解决矛盾纠纷问题的“痛点”“难点”的有效方法不多。二是社会组织发展路径不够广。社区社会组织发展仅依靠社区党委的赋能、培训、锻炼等方式,缺乏造血功能,且社会组织骨干都是兼职,无法全身心投入,对于社会组织发展思考与谋划较少,需进一步拓宽视野,探索多样性、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三是绿美亲邻社区建设还需下功夫。社区在硬件方面不断擦亮茜坑老村绿美亲邻社区建设,形成了福城特色绿美亲邻“茜”游路径,但辖区居民在知晓度、认识度方面还不高,且特色服务、精准服务还有待深化,亲邻阵地运营管理模式还需不断探索。
(三)社区服务仍需提质升级。一是党群服务拓展辐射范围不广。虽然社区党群服务阵地较多,且党群服务场次、类型都有增加,但仍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需求,社区宣传群众的方法较为简单,群众对社区开展的服务了解度不高,服务的精准度不够、覆盖面不广。特别是针对辖区企业园区青工开展的服务活动不多,青工就业成长、青工情绪疏导、心理咨询、一对一个性化需求等还需加强。二是社区联动共建效应需进一步扩大。社区虽有定格化服务、“3+1”帮扶、党代表进社区、党支部结对共建、爱心企业结对共建等机制,但仍未形成有效、高效的联动共建机制,各单位忙于各自工作,联动频次较少,社区资源有限,难以形成资源互补、高效联动的共建效应。三是社区文体设施不足。辖区居民对文体活动需求普遍较大,而社区内城中村有零星文体设施,文体设施较少,服务半径有限,无法满足大多居民群众的需求。
三、认识体会和努力方向
风好正是扬帆时,策马扬鞭再奋蹄。2025年,茜坑社区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发有为迈新步,锐意进取启新程,为建设“人城产”深度融合新福城,为龙华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茜坑力量。
(一)抓实党建工作夯实“战斗堡垒”。一是深化“四个万家”实践共绘党群“同心圆”。以开展“四个万家”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为切入点,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招商锦绣观园物业小区、茜坑老村城中村治理为重点,常态化推进定格化服务、“3+1”结对帮扶、人大代表接访、党代表进社区活动等,广泛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普遍直接联系群众活动,聚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绘党群“同心圆”。二是做优做强“党员帮帮团”特色服务。持续挖掘辖区党员队伍中的公益技能达人,发挥他们专业所长,壮大“党员帮帮团”队伍,积极构建“党员带家庭、家庭带邻里、邻里带小区”的传带链条,定期开展各类睦邻互助便民服务、结对帮扶、圆梦微心愿等活动,不断加强党员与居民群众的联系,为社区治理融入新力量。三是持续扩大“党建朋友圈”助力“优服务”。强化社区大党委堡垒作用,充分调动辖区内党员、“两新”党支部、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参与党群服务阵地值守,结合社区实际每年更新“服务菜单”,探索引入社会组织、市场主体等参与提供特色化、专业化服务。
(二)运用求解思维做好社区“善治”。一是多措发力做好信访维稳工作。畅通渠道,征集群众诉求“不遗漏”。深入一线办公,以听民意、察民情为切入点,强化源头预防,从源头上减少信访问题的发生。靠实责任,稳控重点人员“不放松”。特别留心苗头性、倾向性问题,以及对一些容易形成群体性事件的问题,要做到早发现、早化解、早处理,把问题消除在萌芽阶段。源头治理,化解信访纠纷“不延时”。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制度,切实做好“五包三问”工作要求,运用“书记茶话会”、“i社区——找书记”等方法方式,主动聆听居民述求意见,做优人民调解,做实司法调解,激发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动力与活力。二是培育好社会组织参与治理。依托亲邻阵地资源优势,聚焦居民需求,积极培育“茜坑故事”讲解队伍、客家美食制作队伍、“青young”文艺社团等社会组织,扩大居民服务圈,让社会组织这根治理触角越来越强大。三是擦亮绿美亲邻社区品牌。聚焦阵地、服务同频共振效能,通过“茜”游路径将“半亩田园”亲邻之家、亲邻商铺、亲邻小院等亲邻阵地串联成线,结合茜坑老村特色文化街区项目,全面链接茜坑印象停车场、露营广场、“七里山塘”趣味农场等资源,连片打造特色化、品牌化的5分钟亲邻阵地服务圈,形成富有特色的亲邻阵地“茜坑”品牌。叠加造“茜坑故事”柿子园底蕴色彩,发展具有历史记忆的文旅文化,让社区更“宜业、宜居、宜游、宜养、宜学”,综合提升区域空间品质与服务水平。
(三)秉持精品理念实现“双向奔赴”。一是把服务“触角”延伸到社区“末稍”。紧扣亲邻服务、党群服务等,聚焦“民生七优”,依托党群服务阵地、亲邻阵地,开展长青老龄大学、“青工YOUNG学堂”、妇女赋能计划、亲邻社区营造、大自然研学、亲邻集市等服务,将服务送进小区、居民楼栋等,让社区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不断延伸服务触角。二是建立高效共建机制实现社区“善治”。建立共建单位资源清单、需求清单、共建清单,推动活动联办、问题联商、资源联享,每季度开展共建联席会、共建活动,形成资源互补,打造爱心帮扶、亲邻服务等,助推社区善治。三是绘就绘就文体生活“惠民画卷”。一方面利用“百千万工程”契机,推进“茜坑印象”重点项目落地,优化露营广场、七里山塘等配套设施,持续为居民提供休闲好去处。另一方面,结合儿童友好城中村建设,整合资源,增设儿童友好设施,增加儿童活动空间,探索“研学+体验”发展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