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专区 > 龙华区社区“三务”公开专题 > 工作动态
临近晚饭时分,龙华街道向联社区墩背党群服务V站“共享厨房”里,老人们陆续围坐在一起,一边唠着家常,一边等着领餐,其乐融融。
“我年纪大了,手脚也不太利索,买菜、做饭对我来说是一件大难事。现在共享厨房开到‘家门口’,食材新鲜、服务又好,非常方便。”宋大爷是“共享厨房”的常客,他高兴地告诉记者,社区不仅解决了他的吃饭问题,还让他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这样一个小小的“共享厨房”,让老人们从舌尖暖到了心尖。向联社区2025年“共享厨房·幸福晚餐”助老扶困行动在墩背党群服务V站启动。作为社区党委主导的民生项目,这一行动通过“党建引领+志愿服务+精准帮扶”的创新模式,为辖区独居、残障等特殊困难老人提供免费营养晚餐,并配套健康监测、情感关怀等服务,切实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陪伴少”的现实问题。
走进“共享厨房”,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忙碌而温馨的景象,阵阵香气扑鼻而来。76岁的党员志愿者刘如婵正熟练地切菜、炒菜,灶台上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还能为社区做点事。看到他们吃得开心,我就觉得特别有意义。”刘如婵笑着说道。
刘如婵是“共享厨房”的“明星志愿者”。作为一名老党员,她不仅每天坚持为老人准备丰盛的晚餐,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志愿服务。她的热情和奉献精神感染了许多人,社区里的年轻志愿者都亲切地称她为“刘阿姨”。
在刘如婵的带动下,另一位志愿者叶雪莲也加入了“共享厨房”的服务队伍。“刘姐跟我介绍了这个项目,我觉得特别有意义,就马上报名了。”叶雪莲一边忙着洗菜,一边对记者说道。两位阿姨默契配合,成了厨房里的“黄金搭档”。
记者注意到,当天的菜单十分丰富,有小炒鸡肉、清炒时蔬、冬瓜肉丸汤和米饭。刘如婵和叶雪莲介绍说:“我们每天都会换菜品,避免单一,既要保证营养,也要让老人吃得开心。”
“共享厨房由社区党员志愿者、社工团队和义工组成的15人服务专班负责运营,所有成员均经过体检并持健康证上岗,严格按照‘三查三备’流程开展工作。”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共享厨房”的食材从正规商超采购,确保可溯源;后厨每日清洁消杀,确保卫生安全;餐食则根据老年人的饮食特点,定制“两荤一素一汤”营养套餐,低盐少油,健康可口。
对于行动不便或距离较远的老人,社区青年社工组建了“银发送餐队”,采取“一对一”结对送餐方式。傍晚6点,送餐队从助餐点出发,确保15分钟内将餐食送到老人家中。黄奶奶因腿脚不便,常年独居。当志愿者将热气腾腾的餐盒递到她手中时,她激动地说:“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不仅送饭,还陪我聊天,让我觉得没那么孤单了。”
此外,社区还创新建立了“三单三访”工作机制,通过入户走访建立需求清单,结合老人的满意度回访优化服务菜单。目前,社区已为28名特殊困难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并根据慢性病管理需求提供个性化餐食。
“共享厨房”能开办起来,得到了多家企业和爱心人士的鼎力支持。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关爱一老一小”民生服务的重要举措,“共享厨房·幸福晚餐”项目资金主要依托龙华区“99公益”慈善募捐,由公益慈善社区基金会承担食材采购费用,辖区大型商超江南百货提供免费配送服务,确保食材新鲜、及时送达。此外,社区两位70岁的志愿者自发组建“银龄厨艺志愿者”团队,参与每日餐食制作。
这种“共建共享”模式不仅让资源利用更加高效,还激活了社区治理的内生动力。刘如婵和叶雪莲说:“能为大家做点事,我们觉得很幸福。希望更多的志愿者加入我们,让社区的每一位老人都能感受到温暖。”
“我们不仅要让老人吃饱吃好,更要让他们吃出幸福感。”向联社区党委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在河背新村、龙苑新村增设两个助餐点,构建“15分钟助餐服务圈”。同时,社区计划引入智能健康监测设备,将助餐服务与健康管理、文化娱乐深度融合,打造“舌尖+指尖+心尖”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