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触这里
关闭目录

新围学校荣获多个BIM大赛奖项,以数字化赋能校园建设

来源:龙华区建筑工务署日期:2025年02月19日 【 字体: 打印打印

  新围学校项目(现:深圳市龙华区教育科学院附属外国语学校)位于龙华区龙华街道水斗新围山嘴头工业区,办学规模为24班,提供学位1080座。面对工期紧、任务重的挑战,项目管理团队以数字化赋能为抓手,将“绿色、节能、环保”理念贯穿施工全过程。通过不断优化施工技术和过程管控措施,积极推广新技术应用,匠心打造现代化智慧校园,为龙华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硬件支撑。项目荣获第十三届全国BIM大赛综合组优秀奖、2024智建“SMART BIM”大赛综合组优秀奖、深圳市第八届(2024)智能建造创新应用成果交流活动二类成果;第五届工程建设行业BIM大赛二等成果(民用建筑工程-公共建筑类)等多项荣誉。

2024年第十三届全国BIM大赛综合组优秀奖(新围学校).jpg

新围学校bim.png

奖项.png

  新围学校项目BIM技术在施工应用规划阶段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以工程项目管理核心理念为指导,实现BIM管理的“四控两管一协调”实施应用目标,做到技术管理全覆盖、生产管理能协调、质量管理可控制、安全管理能预防、商务管理有成效、资料管理集成化、材料管理规范化。

  项目团队与施工BIM团队紧密协作,深化设计模型,优化设计方案,确保设计质量,实现图纸与模型的一致性,为施工提供可行的设计方案。基于BIM管控平台,项目实现进度安全、技术质量、材料商务、机电安装的精细化管理,对全专业节点进行深化设计,最大限度精确图纸尺寸、内部结构关系及细部尺寸等,输出深化节点图。此外,项目还开发了BIM运维平台,进一步拓展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价值。

图片1.png

  设计阶段应用

  为确保设计模型有效传递至施工应用,项目采用设计与施工同步介入的协作模式。设计人员负责建立并持续更新维护模型,确保模型与图纸的一致性,为施工方传递准确的设计信息,保障施工可行性。

  通过对各专业进行精细化建模,输出问题报告并组织专项会议,与设计方沟通协调。结合现场实际情况、设备参数及施工优化需求,提出合理化建议,提升图纸质量,减少错漏,降低返工率,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预期标准。

  对各专业内部及多专业之间模型进行碰撞检查,精准定位并解决设计图纸中的碰撞问题,修改完成后进行多次检查,达到模型零碰撞。

  基于BIM模型,开展管线综合深化工作,在不改变设计意图的前提下,优化管线路由走向、管线间距、安装空间、安装顺序及检修空间,实现问题前置,减少返工,节约成本。

  管线综合调整后,根据功能区域划分进行净高分析,提前发现并调整不满足净高要求的部位。针对复杂节点,导出3D剖切模型,直观地进行技术交底,打破专业壁垒。

图片2.png

  施工阶段应用

  针对项目用地狭小的情况,利用BIM技术模拟场地布置并提出深化方案——主体阶段在地下室顶板形成环形道路,以体育馆区域作为临时堆场;装饰装修阶段沿用环形道路,将体育馆室外体育场区域作为主要临时堆场。

  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Fuzor软件将计划进度与实际进度进行可视化对比,及时发布黄线预警和红线预警,采取工期抢救措施,保证工期。

  针对复杂钢筋节点,通过BIM模型对碰撞点进行优化调整,提前规避钢筋安装问题,并将模型发往现场指导施工,提高施工质量。

  为应对穿梁机电管线众多的施工难点,将机电模型与结构模型整合,优化管道走向,精准更新孔洞位置,出具二维孔洞定位图纸,避免额外损失。通过输出二维图纸,提高土建预留孔洞套管的准确性,确保施工现场一次成活,避免二次重建。

  在砌体工程施工中,预先对各单元墙体进行排砖模拟,采用高精砌块砌筑,实现薄抹灰及部分免抹灰效果。针对不同区域的砌体工艺需求,利用BIM技术搭建模型并标记出图,制作施工模拟动画,对现场人员进行可视化交底。同时,优化管线综合模型,对各专业的安装高度、定位、型号、尺寸、材质等进行分类,输出二维图纸,并在三维模型中创建视图,设置BIM专员现场监督,确保实模一致。

图片3.png

  BIM创新

  结合BIM的施工场地布置模型,对各部位的监控位置进行真实模拟,确定安装监控点位布置输数量以及覆盖范围。在完全模拟后,提交一份监控点位的方案给安全监督管理部,讨论是否实施。以此为基础,进行监控点位的布置,策划监控方案,保证施工安全以及规范工地内行为秩序。

  借助无人机,快速采集影像数据,实现全自动化三维建模;倾斜摄影数据是带有空间位置信息的可量测影像数据,辅助现场施工场地的测量。

  创建标准工艺样板间及卫生间样板三维模型,便于查看各施工节点的标准做法,并生成工艺样板间轻量化模型。现场人员可通过二维码在手机上查看工艺样板模型,实现样板先行,过程精品。针对做法节点进行三维建模渲染标记出图,方便现场施工人员查看,做到精细化管理,标准化施工。

  根据外脚手架施工方案创建BIM模型,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制作工艺动画,指导现场施工。冠梁是设置在基坑周边支护结构顶部的钢筋混凝土连续梁,其作用是把所有的桩基连到一起(如钻孔灌注桩,旋挖桩等),防止基坑(竖井)顶部边缘产生坍塌等,利用BIM技术将施工工艺进行动画模拟,指导现场施工,提高现场施工准确率。

  采用智慧安全平台,结合BIM模型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进行全方位管理。通过实时监控与系统分析,能够快速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确保项目安全生产的统一指挥与高效执行。此外,项目管理人员可通过手机端随时查看现场监控情况,提前发现风险并采取应对措施。定期对班组安全行为进行打分,评选“安全之星”,进一步提升了全员的安全意识。

  通过BIM+智慧建造平台,将项目中的各个碎片化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实现项目部生产管理统一指挥、生产要素资源快速落实。

图片4.png

  从精准的施工模拟到智能化的安全管理,BIM技术不仅提升了工程效率与质量,更为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的校园建设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当前页